中央安全巡视组进驻昆明: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守护春城万家灯火——聚焦专项督查背后的安全攻坚行动。
2025年3月25日,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一团悄然进驻昆明,一场覆盖全行业的安全生产"体检"正式启动。这距离2020年中央第十巡视组首次进驻云南开展专项督查,已过去五年。在这座年均施工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的西南重镇,安全生产的弦始终紧绷——仅2024年,昆明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17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2亿元。中央巡视组的再次进驻,不仅是对历史问题的"回头看",更是对新时代安全生产体系的深度重构。

一、巡视利剑出鞘:精准靶向三大安全痛点
此次督查聚焦三大核心领域:一是建筑施工、危化品、矿山等高风险行业的隐患整改闭环;二是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三是公共安全领域的全链条风险防控。在五华区某商业综合体施工现场,督查组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发现深基坑支护位移数据异常,当场责令停工整改。这种"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的暗访模式,正是本轮督查的鲜明特征。
数据显示,昆明现有在建工地1200余个,从业人员超50万人。但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项目仍存在"重进度轻安全"现象。2024年昆明应急管理局整改报告显示,全市隐患整改复查率仅65%,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假整改、走过场"问题。中央巡视组的进驻,正是要打破这种"检查-整改-反弹"的恶性循环。

二、科技赋能监管:构建智慧安全防控网
面对复杂的安全生产形势,昆明市正加速构建"人防+技防+智防"三位一体体系。在官渡区试点项目中,BIM技术实现了施工进度与安全风险的动态模拟,某高层建筑项目通过AI识别技术,将高空作业违规行为发生率降低73%。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市2000余台塔机已全部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可实时预警超载、碰撞等危险。
这种转变源自顶层设计的突破。2024年昆明出台《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高危行业企业必须配备智能监测系统。某建筑央企负责人透露,企业投入800万元升级安全管理平台后,事故率同比下降42%,工期反而缩短15%。"安全与效率并不矛盾,关键在于用对方法。"

三、全民参与格局: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在盘龙区某社区,由退休工程师组成的"银发安监队"每周开展安全巡查,累计发现隐患230余处。这种"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氛围,正是昆明安全文化建设的缩影。全市已建成120个安全体验中心,通过VR事故模拟、应急演练等形式,年均培训市民15万人次。
政策层面,昆明创新推行"安全积分制",将企业安全绩效与招投标、信贷等挂钩。某民营建筑企业因连续三年零事故,在政府项目招标中获得5%的加分优势。这种正向激励机制,让安全生产从"政府要求"转化为"企业自觉"。

四、长效机制建设: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
中央巡视组的进驻,推动昆明加速完善制度体系。2024年修订的《昆明市安全生产条例》,首次将"安全责任险"纳入强制范畴,要求企业按工程造价1.5%提取安全专项资金。更具突破性的是,全市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存在重大隐患的企业实施挂牌督办,2024年累计约谈企业负责人47人次。
在非煤矿山领域,昆明首创"三维监管地图",将全市127座矿山的地质数据、设备状态、人员定位等信息集成展示。某地下矿山通过该系统,成功预判并处置顶板冒落风险3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结语:让安全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
中央安全巡视组的进驻,不仅是对昆明安全生产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契机。当智能监测系统覆盖每一处工地,当安全文化融入市民生活,当制度创新成为发展保障,春城的万家灯火才能更加璀璨。正如某建筑工人在安全培训中所说:"安全不是标语,是回家的路。"唯有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才能让这座城市的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