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总结荟萃》

1、没出事是智驾,出事了是自架
- 车企宣传时强调“自动驾驶”技术,事故后改称“辅助驾驶”,将责任推给驾驶员未接管。
- 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事故中,事发前2秒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小米CEO雷军回应时,以事故尚在调查、未接触事故车为由,未解答“2秒接管智驾是否成立”“事故车辆为何起火”等公众关切问题,被指和蔚来一样,事故前后宣传与回应态度反差大,玩“文字游戏”。
2、别人推出智驾,它玩支架
- 事故责任划分中,车企通过用户协议规避风险,例如明确“辅助驾驶需驾驶员随时接管”,法律判例也认定车主负全责。
- 小米高速事故里,系统仅提前2秒提示接管,驾驶员反应时间严重不足,小米仍可借“辅助驾驶”免责条款逃避责任。
3、别人努力自研,它玩字研
- 部分车企在技术名词上模糊定义,如“自动辅助驾驶”“领航辅助驾驶”,混淆消费者认知,实际仍为L2级辅助驾驶。
- 理想汽车创始人曾呼吁统一中文命名(如L2=辅助驾驶),但行业仍充斥“自动”字眼,误导消费者对智驾技术等级的判断。
4、别人讲究安全,它玩速度
- 车企宣传智驾系统“行云流水”“老司机般操作”,却忽视极端场景下的失效风险,导致用户过度信任。
- 3月12日,连云港一辆新能源轿车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一直处于睡眠状态,过度依赖智能辅助驾驶,车辆失控撞向中央隔离护栏,暴露车企安全教育缺失。
5、别人讲究实研,它玩嘴研
- 部分新势力以“高算力平台”“激光雷达数量”为卖点,但实际算法与数据积累不足,导致系统误判频发。
- 阿维塔11虽堆砌34颗传感器,但复杂路况仍需驾驶员频繁接管,被指“硬件过剩,软件短板”。
6、别人追求品质,它玩跑分
- 车企热衷宣传“0接管里程”“自动泊车成功率”等数据,但实际道路场景复杂,实验室数据与真实表现差距大。
- 小鹏推出“智驾保险”,试图用商业手段掩盖技术缺陷,保费定价却依赖用户驾驶数据,被指“转移风险”。
7、别人一致对外,它玩窝里横
- 国内车企内卷加剧,部分品牌通过“专利无效诉讼”“外观抢注”打压竞争对手,而非专注技术突破。
- 例如某品牌在友商专利到期后抢注外观设计,被业内诟病“吃相难看”。
8、别人制裁华为,它干翻华为
- 华为以全栈智驾方案赋能车企(如阿维塔11),却被部分厂商视为威胁,通过舆论贬低其技术“封闭性”。
- 某新势力CEO公开称“自研算法优于供应商方案”,暗指华为模式不可持续。
9、别人专利到期,它把你外观抢注
- 利用法律漏洞,在友商经典车型专利到期后抢注相似设计,阻碍市场竞争。
10、别人千亿研发,它要你技术共享
- 以“开源”“生态合作”名义要求技术共享,实则攫取供应链成果,自身研发投入占比低。
11、别人实话实说,它三千法务封杀
- 通过法务团队打压媒体和用户负面评价,例如要求删除“自动驾驶事故”相关报道,掩盖技术缺陷。
12、别人讲究年轻人是未来,它是专业割韭菜
- 瞄准年轻群体营销“科技感”“未来出行”,却忽视安全教育,导致新手驾驶员滥用辅助驾驶功能。
- 如某品牌宣传视频暗示“车内睡觉”,诱导用户危险驾驶,被批“收割智商税”。
13、别人责任兜底,它条款免责
- 奔驰、小鹏等推出“智驾保险”,表面承诺事故兜底,实则通过复杂条款(如“系统未故障”“数据合规”)推卸责任。
- 保险费用与用户数据绑定,变相监控驾驶行为,被指“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14、别人敬畏技术,它迷信营销
- 部分车企重金投入发布会造势(如“机器人代驾”“无人自动充电”),实际功能落地遥遥无期。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演示视频被指剪辑合成,国内车企跟风炒作“仿生科技”,实用性存疑。
15、别人尊重生命,它数据至上
- 事故后第一时间强调“数据未丢失”“配合调查”,却回避技术缺陷,将用户伤亡视为“系统迭代代价”。
- 问界M7车主在智驾大师赛夺冠后,驾驶问界M7开启高阶智驾功能时追尾水泥泵车,车辆报废,车主重伤。事后,塞力斯被车主质疑隐瞒智驾大师赛中的事故案例,且事故报告与车主体感不符,疑似通过数据掩盖智驾技术缺陷,网友评论:“人命成了算法训练的标注数据” 。还有没有没有收到的,大家再来补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