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人与人相处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没人会帮毫无价值的人

李舟 2025-03-06 19:06:03

资料来源:《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

淮阴侯韩信,一日突然称病,不愿随刘邦出征讨伐陈豨。

背地里,他却悄悄派人与陈豨联络,打算里应外合,干出一番大事业。

韩信和家里的几个心腹,夜深人静时围坐一堂,商量着怎么利用手中的权力,夜里伪造诏书,赦免那些囚徒,再把他们组织起来,给吕后和太子来个突然袭击。

计划定得挺好,就等着陈豨那边传来好消息了。

可偏偏这时候,韩信手下一个舍人因为犯了事被关了起来,韩信一怒之下,还想把他给杀了灭口。

转眼间,春天到了,正月里的一天,那舍人的弟弟,决定向朝廷举报韩信的阴谋。

他跑到吕后面前,一五一十地把韩信打算谋反的事儿说了个清楚。

吕后一听,心里那个急啊,心想得赶紧把韩信给抓起来。

可她又怕韩信不上钩,就和萧何商量了个计策,假装前线有使者回来,说陈豨已经战败身亡了。

这下可好,列侯、群臣都忙着进宫祝贺去了。

萧何呢,就去找韩信,说:“韩将军啊,就算您病了,这大喜的日子也得勉强进宫祝贺一下嘛。”

韩信一听,也没多想,就跟着去了。

结果一进宫,吕后就派武士把他给绑了,直接斩首在长乐宫的钟室里。

韩信到死才明白过来,叹了口气说:“我真后悔啊,当初没听蒯彻的话,现在竟然被一群妇孺给耍了,这都是天意啊!”

吕后还不解气,又把韩信的父族、母族、妻族都给杀了。

1、刘邦想杀韩信吗?

刘邦啊,那可是个老狐狸,从一开始就防着韩信,用张耳来制衡他,夺他兵权那叫一个轻松。

韩信攻齐那会儿,看似手握重兵,威风凛凛,其实啊,粮草物资都得靠刘邦和张耳。

张耳听刘邦的,刘邦就等于捏住了韩信的命脉。

韩信要是稍微有个不顺从,刘邦一断粮,他立马就得抓瞎。

请求封王事件之后,刘邦啊,心里头早就想收拾他了,只是一时半会儿腾不出手来。

为了稳住韩信,刘邦可是下了血本,把古陈国以东,一直到大海的土地,连带着韩信的家乡,全许诺给他了。

韩信一看,这买卖划算,这才出兵攻楚。

结果呢,灭掉项羽之后,项羽的地盘大半都让韩信给吞了。

韩信这家伙,贪啊!

旁边还有彭越、英布呢,好处全让你一个人占了,人家能不眼红吗?

垓下之战打完,刘邦又故技重施,把韩信的齐军给夺了。

韩信辛辛苦苦在齐地经营了一年,到头来又竹篮打水一场空。

刘邦为啥这么做?

还不是因为不信任他嘛!

再加上韩信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彭越、英布都不帮他说话。

因为刘邦知道他这时候实力不够,不敢反抗。

刘邦就是瞅准了这个时机,拿走他的齐地,把他扔到楚地去。

刘邦这招儿啊,真是高!

他就是让韩信站不稳脚跟,一次次的夺走他的根基,让他永远都别想做大做强。

2、韩信死得冤吗?

韩信这一辈子,真是险中求胜,可这回的险招,却是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你说你要造反,可你这保密工作做得也太差了吧?

连自己舍人的弟弟都知道,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你要干大事吗?

被撸成了淮阴侯,还是个虚封遥领的,说白了就是个空头衔。

而且在长安被刘邦盯着,一盯就是五年,没办法啊,核心力量不够,只能把造反的名单扩大化,想着趁刘邦在前线打仗,你趁机搞点事情。

可这计划,成功率能有多高呢?

关键还得看陈豨那边能不能打赢。

要是陈豨能击败刘邦,引兵南下,那还有点戏。

可万一陈豨那边没动静,就算突袭了皇宫,又能咋样?

那些囚徒能守住关中吗?

不可能的!

关中全是汉朝的既得利益者,函谷关外还有刘姓诸侯王呢。

一旦事发,得先面对羽林军,再面对回师的刘邦军,接着还有关中的地方军和各地诸侯王的援军,一波接一波的。

所以啊,韩信这回真是孤注一掷了,最后只能是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3、总结。

在这个社会里,感情这东西,更多时候只是台面上的润滑剂,真正让一切运转起来的,还是那些藏在暗处的利益纠葛。

你可能会问,既然利益才是王道,那干脆直接谈利益不就好了,何必拐弯抹角谈感情呢?

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咱们都得学会戴着面具跳舞。

直接谈利益,那吃相未免太难看了些,容易得罪人,也显得自己不够“成熟”。

其实啊,人与人相处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一场场价值交换。

你对我有价值,我对你有用,咱们才能你来我往,相处得融洽。

反之,一个毫无价值的人,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毕竟,人的天性就是欺软怕硬,谁不想和强者为伍,谁又愿意无端端去帮一个弱者呢?

所以啊,咱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得多留个心眼,别一股脑儿地掏心掏肺。

要学会观察,学会分析,看看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值不值得交往。

同时,也得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成为那个值得别人投资的对象。

感情是表,利益是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但心里得有个数,别被表面的温情蒙蔽了双眼,忽略了背后那些真正决定一切的东西。

1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