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彭德怀带着一身硝烟味回来,本以为可以稍微偷个懒,结果就被告知老兄关向应病得不轻。彭德怀二话没说,立马赶过去看望。
关向应看到彭德怀,眼泪哗啦啦的。然后来了那么一句,让彭德怀当场石化:“老彭,我快不行了,你啊,这人脾气大,我劝你别闹了,毛主席他有他的考量……”

彭德怀听了这话,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他盯着关向应,一时半会儿不知道该怎么接话。毕竟两人是老朋友,关向应这番话,虽然直截了当,但也是挺让人省思的。
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01时间回到1936年,毛主席等人把大本营安到了陕北,一圈人围坐在一起,头疼怎么扩大抗日局面。结果一拍大腿,得,过河,找新地方撒野去,目的地——吕梁山。
彭德怀被任命为新组建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毛主席当政委。那天彭德怀挥了挥手,一脸潇洒地带队渡过了黄河,往山西太原进发。到了太原,彭德怀站在队伍前头,大喝一声:“兄弟们,前面那帮日本鬼子,就是咱的活靶子,给我冲啊!”士兵们听后一个个犹如打了鸡血,气势如虹地冲向了敌军。

五月份,毛主席在山洞里头画了半天圈,决定成立西北野战军,彭德怀继续任司令员兼政委。毛主席心里想:“这小子挺能折腾的,再给他点重活。” 彭德怀也不是省油的灯,领着队伍一路向西,翻过了山河,最后在甘肃会宁和大部队集合起来。
02另一边,1936年的西安,发生了件大事。
张学良和杨虎城俩哥们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把蒋介石给绑了,这消息炸锅了。毛主席在延安听到这事,立马决定让彭德怀带队去三原,帮周恩来摆平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矛盾,于是就有了国共二次合作这出大戏的开场白。
到了1937年,日本人不打招呼就开始侵略,搞得彭德怀火冒三丈,他给中央发了电报:“我彭某要上战场了!”中央一看这架势,赶紧安排朱德和彭德怀领导前方指挥所,朱德当大哥,彭德怀当二哥,两人就带着第八路军在华北开打,火力全开。

蒋介石那边也转性了,摇身一变成了抗日合作的热心人。1940年,日军越打越猖獗,朱德看形势不对,说:“我得回去稳固阵脚。”就把大旗交给彭德怀,彭德怀想了想,觉得这么守着不是个事儿,得反击!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来个“百团大战”。
这“百团大战”打得挺壮观,整整折腾了三个月零15天。好在收获不小。
战后,彭德怀在部队里开个小庆功宴,举着酒杯,对着兄弟们说:“今儿个,咱们这一仗打得漂亮,日本鬼子应该知道,这华北的地盘,他们可别想随便踩踩。”同时,毛主席在延安听到战报,也得意洋洋地点点头,心想:“彭德怀,果然能打,一出手就让日本人头疼。”
03“百团大战”之后,整个局面颠三倒四。日军那边被我们这一出突如其来的大戏搞得目瞪口呆,于是他们气急败坏,到处找人算账。我们这边虽然算是赢了,但也是赢得掉毛,弄得有的战士心里那个慌。
毛主席看这形势,心里那个复杂啊。起初还给彭德怀写信:“这战打得漂亮,再来几次也是可以的!”后来看到敌人反扑,咱们损失也大,心里那个秤砣就开始左摇右摆了。
可彭德怀这人有个毛病,擅自作主。这件事儿在军队里可是大忌,毛主席自然要思虑再三:“打仗是没错,但规矩更重要,不能你想打就打,这组织纪律得有点样子。”

一次会议上,有人就开始拿“百团大战”说事儿。彭德怀坐在那儿,听着一肚子火:“都是些后方指挥家,你们懂个啥。”开完会,他也不等风声过去,直奔毛主席和周恩来。
进门就开怼:“主席,周总,咱俩得好好聊聊,这‘百团大战’我可有冤枉。”
毛主席估计笑了笑,摆手说:“这次确实给日本人出了道难题,把他们打得措手不及,这个狠我喜欢。但你这‘先斩后奏’,也让我们这边有点措手不及,纪律这东西,你知道的,不能忽视。”
彭德怀挠挠头,有点不服气但也有点惭愧:“主席,我这是急中生智,看到机会就上了,下次我注意。”
周恩来在旁边插嘴:“彭司令的初衷是好的,就当学习了一个教训。下次我们多沟通沟通,把事情办得更圆满。”
彭德怀点头,心里虽然还小闹腾,但也明白大局为重。
可谁成想,到了1943年,事儿又来了。
041943年的延安,彭德怀因为跟毛主席有点小分歧,立刻收到一封信。
信念完,大家都屏息凝视,似乎在等待彭总爆发。不过彭总深知,火药味太重不好,于是他深吸一口气,放下信,轻松地开了个玩笑:“这是在给我开小灶啊,看来我得改改我这直来直去的脾气了。”
彭德怀好友关向应得知此事儿后,离开拖着生病的身体去见了彭德怀。
彭德怀看着关向应那眼泪汪汪的样子,忍不住有点哭笑不得:“老关,你这么一哭,我是不是应该找个地洞钻进去?”

关向应抽抽噎噎的,一副要上天的模样:“老彭,别拐弯抹角的,直接告诉我,你和主席那事儿是不是真的?”
彭德怀叹了口气,摇头如拨浪鼓:“你也知道我这人。”
关向应听得直皱眉头:“我知道你嘴直心快,可这可不是打仗,政治上的直来直去,可不像抗日,能一枪打倒鬼子。”
彭德怀笑了笑,拍了拍关向应的肩膀:“放心吧,我这不是还坐在这儿呢?这点波折算个啥,和主席的小摩擦,我处理处理就好。咱们都在一条船上,我还不至于自己把船弄沉。”

关向应这才放心点,不过还是忍不住又叮嘱一句:“行了,老彭,自己掂量着点。记着,圆融点,圆融总归是王道。”
彭德怀点头:“别老想着这些事了,好好养病。”
关向应笑着点头,虽然心里还是有点忧虑,但看着老彭那笃定的背影,也算是多了几分踏实。毕竟彭德怀这块老石头,打得硬,沉得住。
05彭德怀坐在医院长廊上,看着日落,心里默默感慨:“老关这一辈子,忙到最后还给我留了个作业,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旁边的医生试图轻描淡写地安慰:“彭司令,关同志那精神,我们都看着呢,坚强得很。”
彭德怀苦笑着摇头:“对,老关这家伙,硬得跟炮弹一样。他那句‘不要紧,我会活下去’,都快把我给逼哭了。说得我这心里,都不好意思再偷懒了。”

回到办公室,彭德怀决定去找毛主席,把关向应的遗愿和自己的心结都摊开说说。走进毛主席的窑洞,他没拐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主席,我来这儿,是关向应临走前让我告诉您的,他说得听您的,团结一致抗日。”
毛主席听了,笑着拍了拍彭德怀的肩膀:“老彭,你这人我了解,心里没坎儿就好。关向应的话你能记在心上,我也挺欣慰的。咱们都是挖同一条沟的,有什么问题咱们开诚布公,总能找出路来。”
彭德怀这才松了口气,笑道:“那您以后可得多忍耐忍耐我这犟脾气了。我这人,没啥心眼,说啥是啥,希望您别嫌弃。”

毛主席笑答:“这有啥,直来直去反而好,咱们不都这性格么,这不是挺好的?得亏咱俩谁也不是拐弯抹角的主,事情不就是因为直接,才能干成的吗?来,一起上,为了国家,也为了关向应这样的老兄。”
彭德怀离开窑洞时,感觉自己轻松不少,脚步都快了。他想着关向应,心里默默发誓:“老关,你就安心去吧,这后头的路我来,保证不让你失望。”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虽然离开了,但他的话像种子一样在彭德怀心里发了芽。从此以后,彭德怀更是拼了,直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他都没忘记老关的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