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民师及其他

忆秋评情感生活 2024-12-24 09:48:55

本人不是民师,但小学、初中曾受教于民师,家中的亲戚也有当过民师的,有八三年被清退的,也有后来经过进修、考试转正的。

这几天,在头条平台上辞退民师的事成了热点,各种说法众说纷纭,观点针锋相对,更有甚者互相言语攻击,造成了社会的不合谐。下面就本人耳闻目睹的情况,谈一谈,聊一聊,不代表任何一方观点。

七、八十年代,我恰好读小学、初中,村里有小学一到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有四、五百人,教师二、三十人,公办教师不多,三分之二的是民办教师。当时民办教师都是村里文化水平较高的,有高小毕业、高中毕业从教的,记的七十年代一个月才领8块钱补助,学校放假时还要参加村里劳动,同农民一样挣工分。年底村里决算,由于家庭工分少,要向生产队交钱“透支”。工分多的家庭可以分到一些现金,叫分红,几块到几十块钱不等。

八十年代初期,对民办教师进行了考试筛选,淘汰辞退了一批人,有的从教一年到几年不等,也有嫌工资待遇低辞职不干的,也有因违犯纪律或其他问题清退的。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民办教师的收入低,工作辛苦,能坚持下来十分的不容易。

九十年代末,大约在1998年前后,县里出台了政策,有城镇户口的民办教师(不是代课老师)可以转为正式教师,当时在一个大雪天,我曾读过书的小学的三位老师风尘仆仆地找到我,我当时正好在县里某部门工作,因为县里正“卖户口”口,1个人5000元,有了城镇户口就可以转正,交钱的人很多。几天以后,他们又过来找着退钱,不久,他们几个也转正了,省了一笔钱,大约在2000年左右,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基本上都转正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民办教师确实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这批人基本上已全部退休了,有的年龄已八十多岁了。

当时清退的民办教师,有的回归农村种地,有的从事其他行业,如同九十年代初企业下岗职工一样。用三、四十年后的变化去看待当年的选择,可能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被动的,至于吃亏与不吃亏,可能是与转正了曾经的民办教师同事比较的,别人退休工资六七千元,自己的清退年限补助才几十、几百元,自然心理失衡,想说道说道。

我觉得还是要回归理性,回归历史的真实,用当时的政策解释当时的问题,毕竟谁也没有前后的眼色。

0 阅读:0

忆秋评情感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