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卫星照片引发军事爱好者热议——在某飞机场区内,一架背负特殊设备的运-20运输机即将出厂。专家分析,这很可能是我国第二架KJ-3000预警机,首架已于去年完成首飞。这款被称作“空中指挥大脑”的新型预警机,正悄然改写中国空军的作战格局。
从“挤不上”到“撑得住”,大飞机撑起预警新高度KJ-3000预警机以国产大飞机运-20为“基座”,换装了更强劲的涡扇-20发动机。与此前依赖进口伊尔-76平台的空警-2000相比,运-20不仅解决了“买不到更多载机”的历史难题,更让预警机摆脱了“小身板撑不起大任务”的窘境。据透露,KJ-3000的续航时间比空警-2000提升30%,彻底告别空警-500需要频繁空中加油的尴尬。
“火眼金睛”升级,隐身战机也难藏身这款预警机最硬核的“秘密武器”,是其搭载的“新体制相控阵雷达”。不同于传统机械扫描雷达,这种新一代技术能同时追踪数千个目标,对隐身战机的探测距离更是比空警-2000提升数倍。军事专家直言:“未来美军战机在西太平洋活动,对中国来说就像透明玻璃罐里的金鱼。”
70架预警机,中国成世界第二“空中之眼”大国目前,中国空军已拥有空警-2000、空警-500等三型预警机,总规模突破70架,仅次于美国。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已超过日本、韩国、印度等五国预警机数量的总和。而KJ-3000的列装,将让中国首次实现预警机平台的“全国产化”,为未来预警机家族“开枝散叶”打下基础。
从“跟跑”到“领跑”,体系化作战时代来临与美国E-7A预警机相比,KJ-3000不仅在雷达性能上占据优势,其基于运-20的扩展空间更让美军望尘莫及。未来,它不仅能指挥战机,还能协调无人机群甚至导弹系统,形成“侦-控-打”一体的空中网络。一名飞行员感叹:“以前预警机是‘眼睛’,现在它成了整个战场的‘神经中枢’。”随着第二架KJ-3000即将服役,中国空军的预警能力正从“补短板”转向“塑优势”。这架背负“天眼”的大飞机,不仅承载着国产装备的突破,更预示着中国空军在信息化战争中,将握有更多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