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耶 一种精神气象
文/吴邦国
一
那年春节,我是带着一种神秘和崇敬走进多耶走进三江的,相信所有走进多耶的人都是这样,从他们的眼光中都看到了那种惊奇和希冀。进到这里,几乎所有的人一下子都亢奋、精神起来了。没有了年龄,忘却了性别,忘我地投入在一种新的精神气象中。这是多耶的力量。
多耶在哪,多耶是什么。
多耶在侗乡,多耶在多耶人的心里,多耶是多耶人的魂。
山还是那山,绿得发蓝;水还是那水,清得见底;空气还是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可一跨进这片土地,明显地就能感觉到空气中流动着一绺曲线,似那轻扬的五线谱,滚动着一种旋律,拂拭在人们的脸上,变幻出一种光芒。我信,那是从人们心底发出来的,张扬着每一根神经。
这时我才领悟到,为什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脸上每天都是晴朗朗的。
其实,“多耶”是侗语音译,“耶”是从一种侗族民歌中带有耶的衬词而得名。“多”是侗语,是唱的意思。“多耶”为“踏歌而舞”之意,它是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也是侗族大型集体舞。
看着这块肥沃而又神奇的、积攒了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的黑土地,一只脚刚踏上这里,就深深地陷入那文化泥泞之中不可自拔。一时间,就有了挥锄扬镐之冲动。难怪多耶能在这里得以萌发,得以成长,得以延生。
在与多耶共享的日子里,从他们那黝黑的脸堂上,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侗乡先民们为了生存繁衍,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各种劳作中雕刻出来的层层皱纹。一咧一笑,似一条条奔放的河。他们没有被那自然灾害所恫吓,没有被野兽所困倒。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了一圈、又一圈……唱着、跳着、舞着。“呀罗耶,耶罗嗬……”这声调似乐谱弥漫在整个空气的流动中,这是最原始的劳动号子,这是最早的随着劳动方法进行的一种语言交流。就是这种原生态的音符,让凶猛独大的困兽望而却步,让各种自然灾害也顺应了民意。这拧成了一种多么庞大的力量,这是最古老的一种“团结就是力量”的友谊象征。同时印证了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一科学的论断。
这是一种从远古而来的群体底气,逐渐凝聚成了一种气象,继而形成了一个民族的起源。于是,就是这些语言及动作,便成了今天的多耶,成了今天的侗乡,成了今天的侗族大歌。
二
所有侗乡人都是为歌而生。
走在这蜿蜒的小路上,一不留神,就会有人在拦着你。路上有,进到村口也有。拦着你的不是什么凶神恶煞的打劫者,而是多耶。
有的是一根系着红布的竹竿,有的就是一根红线带,横着一挡,拦你没商量。这也不知是哪个先人想出来的,拦着你不为别的,要你对歌。对上了,请你进;对不上,请喝酒。可见,走进多耶这块乡土,那是要有歌喉和酒量的。
也有外来人不知深浅,说,歌比不过就比酒。岂知那酒敬起来让人望而生畏,多有几分霸蛮,也有几分乐趣。五六个小妹用酒壶层叠架起倒酒,一层比一层高,土称“高山流水”。拿城里人来说,就是开着的自来水龙头,喝吧!不能不喝,不喝她们就唱,那女声合起来似鸟鸣,特别好听。
这土到掉渣的歌词,戏耍中还透着一股灵秀和情调,听起来那么悦耳,那么诱人,那么入人心、接地气。就是这气,蕴育了这个民族的精神底气。
这真是一个富有山野风情的民族。
歌王梁与我说,还有比这更野、更有趣、更直接、更土的,那就是他们侗乡人之间唱的拦路歌,比起上面的拦路唱歌来得更疯狂。
可不,那边有新娘三朝回门,从夫家回娘家,男方寨上派一支队伍陪伴新娘前往女方寨子。女方寨上用纺车、织布机、油茶滤、杉木尾、禾杆草、干辣椒、柚子枝叶、竹篓、鸡笼、木马、风车之类,一步步堵塞路口,歌手摆开阵势,众多乡亲围看助威。双方对唱,“拦路歌”,“开路歌”,男方队伍唱对一样,女方寨上搬开一样。
哇,果真不一样,疯了半边天。
歌王梁说,还有“月也”时,就是寨与寨之间集体访问作客。客寨芦笙队来到主寨寨外,主寨也用侗家生活和劳动中的各种用具和杂物,设下重重路障。主客双方摆开歌阵,比这婚礼中所唱更醋畅尽欢。在这个场合中比歌,比知识,比机智,也比选自己的意中人。
一个多么有精、气、神的民族。
再抬头一望寨子,就如同走进了一座民族文化的乐园,眼帘中处处显现的都是一座座文化传承的雕塑。
一幢幢鳞次栉比的高脚楼、矮脚楼、吊脚楼,都是围绕着肃穆庄重的鼓楼为中心而依坡而建;各具特色的大大小小的风雨桥,跨水伫立,给路过的人们挡风遮雨以休闲。广场,也称多耶广场。有肩挑丰收果实的妇人,有婀娜多姿手端油茶的小妹,有吹着侗笛的汉子们,她们的热情洋溢会把你给融化。尔后围着一团,手拉着手,肩搭着肩,随着那欢腾的旋律在扭动着。
这是这个民族文化传承最本真的部分,只有适应性强的传统文化,文化独立性就特强,文化辐射度也特高,并以一种新的形式在存活下来。
在这里,那悠扬的旋律会拨动着你身上的每一根神经,那轻盈的舞步会摇曳着你满腔的热血,使你狂奔,使你振奋。
这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分,没有语言隔阂,没有授受不亲,人人都忘我而唱,忘我而舞。它没有主题,没有目的,只有不停地欢唱、不停地跳跃。这是一种看不到精神气象,是一种看不到的巨大能量,这个能量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这里面蕴涵着一种“欢乐、友谊、安定、团结”的永恒主题,传达了一种“平等、和谐、大同”的远大理想。
三
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就诞生在这种清泉般闪光的音乐中。它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种歌调,无指挥,无伴奏,是一种多声部的自然合声,起源于春秋战国,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大歌,大在哪?
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原来侗乡远古的历史早就在这侗语中蕴藏着。
看来侗乡的渊源是歌,历史也是歌。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视歌为宝,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歌来陶冶心灵和情操。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歌王梁就是一个侗人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受尊重的人。他家祖祖辈辈都爱歌、学歌、唱歌。他说:“我们以歌为乐,以歌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并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四
多耶,一个多么让人兴奋又富于幻象的地方。
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
耶,多耶。
来到多耶的人都感悟了另一种多耶,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侗乡有了多耶,村寨没有了打架骂人,没有了偷盗,可谓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多耶,藏在山林,蔟蔟鲜艳,串串美丽,个个奇葩,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清香,闪烁着一种熠熠的光芒,也成了这里旅游发展的引擎。
生活在多耶是那么的幸福,那么地富有想象力,令人羡慕和向往。这是大自然中的一种自然之光,它能战胜一切邪恶,引导人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作者简介:吴邦国(吴帮国),山花奖获得者,红色文化、民间文化研究者。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民协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协理事,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全国故事创作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创作红色故事获中宣部、文旅部、中央军委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金牌,以及退役军人部、全国博物馆文物讲解大赛、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大奖若干。被授予“全国最受读者欢迎的故事家”称号。出版著作20部。参与《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迎接习近平总书记来馆视察)大型展讲解词撰写。撰写《百件珍贵文物说江西》《江西脱贫攻坚成就展》大型展览讲解词。创作《百色 中国那一抹红》大型红色故事情景剧获文旅部2022年全国百强。创作大型舞台情景剧《右江潮》获2023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大思政课”国家项目。创作《东兰 壮乡革命的摇篮》获2024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百项创新案例。多篇论文获全国理论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务必联系大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