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飞公开了一项新型无人战斗机的专利,该专利中的无人机不仅在机体核心位置装备有一台高性能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而且还在主发动机左右两侧,以对称方式增设了多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新型无人战斗机的专利显示,在无人机在面临紧急威胁时,可迅速激活固体火箭发动机实现瞬间加速,借助高速与高机动性有效规避来袭的空对空导弹。细细观察能发现,这款专利中的无人机设计图与近期美国公开的一架飞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据1月7日美国“动力”网站的报道,商业卫星公司“行星实验室”提供的卫星图像显示,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厂区机场北端主滑行道旁停靠着一架新的神秘飞机。
该飞机长度约为15米,拥有广阔的翼展,其菱形三角翼设计独特,并配备有宽大的中央机身和两个醒目的顶部发动机舱,整体造型颇具创新。
尽管图像未能完全展现机尾部分,但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主机身前端连接着一个细长的机头,尾喷管边缘呈现出楔形特征。
起落架在照片中未明确可见,但从照片的细节中我们仍能推测出其存在。飞机的表面涂装呈现出黄色或棕褐色,与中国军事原型机常用的黄色底漆相吻合,这或许暗示着这是一款尚未公开的神秘型号原型机。
基于上述观察,美国媒体猜测,这一神秘物体可能是中国空军下一代战术战斗机的另一种概念设计。其无尾翼设计符合六代机减少雷达反射面的特点,与近期曝光的大型六代机相比,这款神秘飞机或许属于中量级,甚至可能是无人战斗机(UCAV)的一种。结合专利来看,大概率是无人机了。
那么相比有人六代机,无人六代机有哪些优势呢?
二、无人六代机有哪些优势?相较于有人驾驶的六代机,无人六代机在多个关键领域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首要优势在于重量优化。由于无需为飞行员提供生存环境和作业条件,无人六代机能够显著减轻空机重量。相比之下,有人驾驶的飞机需要配备复杂的座舱系统,包括人机界面、增压设施、弹射座椅以及制氧装置等,这些附加设备在五代机上已经增加了超过1吨的重量。
而在六代机上,由于技术升级,特别是爆震发动机的高频爆炸燃烧室对隔音设计的严格要求,这种增重现象将更加明显。
其次,无人六代机在隐身性能和阻力优化方面也表现出色。座舱作为战斗机的主要反射区域之一,对隐形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无人六代机通过取消座舱,不仅显著提升了隐身性能,还大大降低了飞行阻力。特别是无尾三角翼设计的无人六代机,在取消座舱后,其飞行速度有望突破3马赫。
最后,在机动过载能力方面,无人六代机同样具有显著优势。由于不受飞行员生理极限的限制,无人六代机的机动过载可以达到20个G以上。
这意味着来袭的空对空导弹需要承受60个G的过载才能命中目标,而当前最先进的中距空空导弹的过载能力也仅为40个G。
因此,一旦我国的六代机机动过载达到20个G,将基本能够对中远程空空导弹形成“免疫”,从而展现出卓越的机动防御能力。
不过我们无人机领域的实力要比公布的更强。
三、六年前的事情仍是未解之谜中国在无人机领域最近的一次研究成果集中展示,那还得追溯到六年前的2019年。
当年12月,法国防务媒体披露了一张卫星照片,显示中国多种型号无人机集结在大漠深处。这张照片据信拍摄于同年10月,约20余款无人机在长达400多米的停机坪上整齐排列,部分型号旁还配备了展示用的导弹。
通过卫星照片,当时已能辨认出如无侦-7、无侦-8、BZK-005、“神雕”战略侦察无人机、攻击-2察打一体无人机、攻击-11攻击无人机及TB-001作战侦察无人机等型号。然而,仍有部分型号未能明确辨识。
自那时起,这些无人机中的多数已陆续服役,但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型号至今仍未出世。对于西方而言,这种未知带来的恐惧尤为强烈。
六年前那场在大漠深处的无人机集结究竟意味着什么?时至今日,那次“集结”对外界仍是个谜,西方情报机构也未能解开这一谜团。
更令人担忧的是,自那次展示以来已过去六年,考虑到中国六代机的迅速问世,未来某个时刻,中国或许会再次带来类似的无人机发展成果展示,尤其是与六代机相关的无人僚机。
当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仅是六年前的研发成果,最新的进展仍隐藏在公众视野之外。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中国的无人机研发或已进入新的境界,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