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需要“全都要”,而非非此即彼的傲慢战争
一、当“技术原教旨主义”遭遇生态整合:谁在定义制造业的正义?“宁德时代电池+汇川电机+高通芯片=小米汽车”,这种“供应链狂欢”常被贴上“组装厂”标签。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本就是一场从“组装”到“自研”的马拉松。
小米SU7 Ultra定价52.99万仍被疯抢,背后是宁德时代、汇川科技等国产供应链的集体突围。正如消费者所言:“我去餐厅吃饭,难道要关心厨师是否自己养猪?”商业的本质是满足需求,而非比拼养殖场规模。



华为Mate 70 Pro售价6999元,格力中央空调定价超3万元,而搭载同等级别芯片的小米15pro仅售5299元,使用相同压缩机的米家空调便宜34%——这组价格倒挂令人费解:华为、格力常以“全自研”标榜技术独步天下,其拥趸更将小米贴上“买办”标签,但若按朴素逻辑,依赖进口元器件(如小米手机采购高通芯片)的厂商本应成本更高,为何反而是技术整合者实现了价格普惠?


这暴露一个尖锐矛盾:自主研发本应为消费者降低成本,为何反而成了涨价的理由?
更深层的悖论在于技术话语权的异化:
这种矛盾折射出“技术阀”的垄断本质:与学阀通过学术头衔控制知识生产、财阀通过资本并购划定版图类似,技术阀正通过专利封锁(如格力强制供应商签署排他协议)和标准绑架(如华为绑定芯片架构)构建壁垒,这实质是将技术突破异化为定价特权;更危险的是舆论战的降维打击:当消费者选择小米产品时,常被扣上“不爱国”“摧毁行业利润”的帽子,这与其标榜的“技术正义”形成荒诞反差。当前,以格力(董明珠)、华为(余承东)为代表的企业,过度宣扬自身的核心科技优势,同时对其他企业的研发能力予以贬低,似乎有意引导消费者抵制这些公司的产品;
然而,事实是,那些被贬低的企业并非没有投入研发,他们或许只是因积累不足,尚未取得极具影响力和高含金量的技术成果;
但格力和华为的做法,实有不当之处,其行径类似于科研领域的 “技术阀”,与学阀、财阀的垄断行为无异,更甚者,他们及其部分粉丝还随意给其他企业扣上 “卖国贼”“买办” 等恶劣帽子,试图在竞争之初就将对手打压致死,以维持自身的市场霸权。
技术标榜与供应链现实的撕裂:- 华为强调“鸿蒙纯血自研”,却未提及初期对安卓开源代码的依赖,其5G基站中仍有28%的关键部件依赖海外供应;
- 反观被贴上“买办”标签的小米,2023年研发投入达191亿元(占营收7.05%),5G标准必要专利跻身全球前十,与华星光电联合研发的国产屏幕已实现90%自给率——
中国制造业的进步需要产业链协同而非终端厂全盘包揽,只要终端品牌能更多使用国内上下游元器配件,能带动国产供应链升级,即使采用外部技术集成,同样能实现产业利益的内循环——组装厂与核心部件供应商的良性分工,本质上都是中国产业链的有机组成,我们更应关注如何培育华为海思、格力压缩机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而非苛求每个终端品牌都成为全科型选手。
成本结构的吊诡逻辑:
- 小米15 Pro等机型使用20%美国零部件(如高通芯片),但通过生态链整合实现硬件成本控制(售价4500元,硬件成本2800元);
- 格力空调业务毛利率高达32%(2023年数据),远超小米生态链代工模式(15%-20%),其“自研溢价”本质是技术垄断下的定价特权;


- 华为Mate 70 Pro的国产化率超90%,但售价较同类配置竞品高出40%,证明“技术闭环”反而成为抬高溢价的工具。
舆论战的商业本质:- 董明珠多次指责小米“偷技术”,但格力专利纠纷获赔仅185万元(占其年营收0.006%),远低于其塑造“技术正义”形象的营销投入;
- 华为/格力通过“爱国营销/掌握核心科技”构建品牌护城河,将性价比策略污名化为“摧毁行业利润”,实则掩盖自身供应链封闭导致的成本失控。

中国盾构机的崛起为此提供了深刻对照。20年前,中国不得不以7亿元天价进口德国二手盾构机,而如今国产盾构机价格仅需2500万元,仅为德国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这一巨变的背后是技术突破引发的成本重构:
1. 核心部件成本断崖式下降:湖南株洲的盾构机主轴承生产基地将关键部件成本压缩至进口的15%,上海电气自主研发的液压控制系统价格仅为德国博世力士乐的13%;
2. 生产效率革命:通过模块化制造,单台设备生产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规模效应摊薄研发成本;
3. 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新:中铁装备在马来西亚捷运项目中承诺“设备终身免费升级”,甚至将出口至阿联酋的盾构机改造后返销意大利,形成“产品+服务”的盈利闭环。
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突破则完美延续了这一逻辑。其第三代CTP(麒麟电池)技术通过一体化设计将体积利用率提升至72%,能量密度达255Wh/kg,直接推动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更关键的是,通过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整车结构成本降低10%,电池包体积能量密度提升20%。这些创新叠加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吨降至8万元/吨的背景,使得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单价下降25.4%至0.664元/Wh,储能电池单价骤降30%至0.616元/Wh。


消费者因此能以更低价格享受技术红利:阿尔法S5等车型以16万元售价实现700公里续航,而同级别搭载LG电池的车型成本仍高出18%;极氪009等车型更是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将续航从650公里提升至820公里。
这种“技术普惠”逻辑在消费电子领域却遭遇异化。当盾构机用技术突破实现“价格腰斩+市占率70%”时,某些企业却将“自研”异化为品牌溢价工具——技术突破本应让“肉烂在锅里”,如今却成了“锅里的肉更贵”。
更危险的是舆论战中的“扣帽子”乱象:买小米被扣“不爱国”,选格力才是“支持实业”——这种道德绑架,与当年西方巨头用“技术优势”收割中国市场的逻辑如出一辙。
三、打破“非黑即白”:中国制造需要怎样的竞争生态?1. 警惕“伪自主创新”
格力手握12万项专利,但空调芯片仍依赖进口;华为5G全球领先,但EDA工具受制于人。真正的技术自信,不应建立在对国内同行“技术贬低”上。
2. 尊重商业多样性
小米用“19999元智能全家桶”激活下沉市场,格力以“十年保修”守住品质底线,华为靠“卫星通话”突破高端——多元模式才能满足14亿人的分层需求。
3. 重构研发伦理
任正非说“不要赢了利润,输了未来”,但当下更需要的是:
- 华为开放5G专利池,带动产业链升级;
- 格力向生态链企业授权压缩机技术;
- 小米将部分利润反哺供应链研发。
结语:从“互相毁灭”到“共同进化”当董明珠在“董明珠健康家”门店贴上个人肖像,当雷军用SU7 Ultra冲击高端,他们都在寻找其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但中国制造的真正敌人,从来不是彼此,而是全球产业链中的“卡脖子”黑手。


消费者需要的是:用小米价格买到格力品质,用华为技术享受小米生态。这看似乌托邦,却是中国制造必须抵达的彼岸——因为唯有“技术普惠”与“硬核创新”并行,才能让“肉烂在锅里”的争议,变成“星辰大海”的共赢。
当然,“真正技术的信仰,也从不惧怕被性价比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