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市民反映,在医保改革后,去药店买药使用统筹付款变得异常繁琐,不仅要开具处方,还需经历一系列检查流程,耗费大量时间。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背后反映出医保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以及便捷性与监管之间的艰难平衡。

医保改革旨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其中,规范医保药品外配处方管理是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2024年10月1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规范医保药品外配处方管理的通知》,要求强化医保药品处方流转管理,定点零售药店凭本统筹地区定点医疗机构外配处方销售的药品,符合规定的可以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这一政策的初衷是通过“处方把关”,遏制虚构购药、倒卖药品等骗保行为,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使用。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一政策却给市民购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许多市民表示,为了购买一盒普通的医保药品,需要先前往医院挂号、排队就诊,获取医生开具的处方,然后再拿着处方去药店买药。这一过程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增加了医疗成本。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说,频繁地去医院开处方更是不堪重负。

以长沙市民陈先生为例,他去药店购买特殊门诊用药时被告知必须要有医院开具的处方才能购买。随后,他前往社区医院,却发现两个诊室前老人密密麻麻,足足有287人在等待开处方。无奈之下,他只能放弃使用医保统筹报销,自费购买药品。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不少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医保改革后买药难、买药贵的问题。
除了开处方的繁琐流程外,医保药品追溯信息采集工作也给药店和市民带来了一定的困扰。2025年2月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定点医药机构医保结算药品追溯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医保部门落实两定协议要求,自4月1日起,在销售医保药品时必须采集并向当地医保信息平台上传追溯码,实现“应采尽采、依码结算、依码支付”。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群众用药安全和医保基金安全,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技术设备不完善、操作流程不熟悉等原因,导致药店结算速度变慢,市民购药等待时间延长。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规范医保药品外配处方管理和药品追溯信息采集工作无疑是必要的。在过去,由于医保监管存在漏洞,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虚构购药、倒卖药品等手段骗取医保基金,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媒体报道,2024年,全国医保部门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超过60万家次,处理违法违规机构超过40万家次,追回医保基金超过200亿元。这些数据表明,医保基金监管形势依然严峻,加强监管刻不容缓。

然而,监管不能以牺牲市民的便捷性为代价。医保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让市民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医疗服务。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措施,提高医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解决医保改革后市民购药难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优化处方开具流程,提高处方获取的便捷性。例如,推广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开方服务,让患者在家中就能通过手机或电脑与医生进行沟通,获取电子处方;建立区域处方共享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处方信息共享,患者在一家医院开具的处方可以在其他定点药店使用。二是加强药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保结算效率。加大对药店技术设备的投入,完善医保信息系统,确保药品追溯信息采集和上传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对药店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减少因操作失误导致的结算延误。三是建立健全医保监管机制,加强对医保基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医保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医保、卫健、药监等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打击医保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医保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在改革过程中,既要加强监管,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使用,又要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市民的便捷性。只有找到便捷性与监管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使医保改革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