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在学校成绩好,到了社会上就混的一般?
这其中不乏很多的重点大学的学生,比如211、985之类的。能考高分考重点大学的人,本身就已经被证明过智商是比一般的普通人要高的。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学霸们,为什么到了社会上反而显得平平无奇?那些能够过五关斩六将、考上重点大学的优秀学子,为什么最终却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我们的读书其实是应试教育。很多人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其余的啥也不懂,纯纯地书呆子、做题机器。学校里,一切都是规规矩矩的。教材写得清清楚楚,考试范围划得明明白白,老师也会反复强调重点。就像是一个设计好的游戏副本,只要你按照攻略来,总能通关。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就算不是特别聪明,只要够勤奋,背得够多,做得够深,也能考出好成绩。但社会不一样。社会就像一片没有航标的大海,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的路径。你可能会遇到完全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去解决。
这时候,那些只会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思维方式,反而会成为绊脚石。
记得马云曾说过:"学习成绩第一的人,往往在创业中会碰得最惨,因为他们太在乎对错,而社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学霸,在进入职场后总是抱怨:"为什么客户的需求这么不讲道理?为什么领导的想法总是在变?为什么市场环境这么不确定?"因为他们习惯了标准答案,不适应真实世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第二个就是很多人是为了父母而读书的。
"要考重点中学,爸妈脸上有光。""学医吧,以后工作稳定。""考公务员多好,铁饭碗啊。""要不去银行?待遇不错的。"
这些言论你是不是非常的熟悉?他们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把太多人的人生轨迹牢牢栓住。他们读书不是因为热爱知识,选专业不是因为兴趣所在,找工作不是因为志向所在,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为了所谓的"稳定"和"体面"。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调查很有意思:某985高校的应届生中,有超过60%的人说自己的专业是父母选的。而在这些人中,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表示对当前的专业感兴趣。他们读书不是因为真正的喜欢读书,而是为了让父母有面子。不是为了取悦自己,而是为了取悦父母
。也就是说,他们的动力,都来自于父母。这样的人,即便是到了社会上,做什么事情,也都会像完成任务一样,根本就不会为了对自己负责而把事情做好。因为他们就没有考虑过自己是不是喜欢和热爱。就比如很多人考公,其实就是父母跟他说体制内稳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做事的热情和动力,得过且过,能混一天是一天。
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有可能做好并且成功。
当一个人的所有选择都来自外部压力,而不是内心的热爱,那么他就像一个被安装了自动导航的机器人,也许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但也不会上心,永远不可能创造出惊喜。
更让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父母也是混不好的社会底层。很多父母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的建议往往来自于自己有限的生活圈子和经验认知。就像井底之蛙给天鹅指路,再真诚也难免局限。
孩子盲目听从父母的话,肯定就只能走父母的老路,很难再有任何的成就。"我们那个时候都这样过来的。""现在这个社会,稳定最重要。""你看隔壁老张家孩子,就听父母的话,现在多好。"
这些来自上一代的"经验之谈",就像过期的地图,不仅无法指引新的航向,反而可能把人带入思维的死胡同。当一个人习惯了只做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习惯了被父母遥控的人生,他就会逐渐失去面对未知的勇气和探索新路的能力。
人生最大的考题,从来都不是如何取悦他人,而是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