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山东大同订婚强奸案,千年的时光是进步还是退步?

叁江品历史 2025-04-18 15:36:37

婚房里的历史回响

2025年4月16日,大同中院门前的白玉兰在料峭春寒中绽放。当法槌落下维持三年刑期的瞬间,被告人席某某母亲手中的《订婚收彩礼协议》飘落在地,泛黄纸页上"百年好合"的金粉字样与法庭电子屏的冷光交相辉映。

这场持续712天的诉讼,如同刺入传统婚俗肌体的柳叶刀,剖开了从《唐律疏议》到《刑法修正案》的千年观念嬗变。

煤油灯下的沉默与监控时代的证言

1999年深秋,四川大巴山深处的李秀兰蜷缩在婚床角落。她裹着破棉被,煤油灯在窗棂投下摇晃的阴影——这是她新婚第七天第三次遭遇丈夫暴力性侵。

当妇联干部翻山越岭赶来,只得到一句"床头打架床尾和"的古老训诫。那年《刑法》还未将婚内强奸入罪,绣着鸳鸯的枕巾浸透的泪水,最终湮没在宗族祠堂的香灰里。

二十六年后,大同某小区电梯监控清晰记录下席某某拖拽未婚妻的画面:2023年5月2日18时47分,身着红裙的被害人从14层夺门而出,金属门框在她手腕留下青紫淤痕。智能手表的心跳数据、行车记录仪的对话音频、混合DNA的床单斑迹,组成数字时代的证据链。

当公诉人当庭展示三维重建的婚房现场时,审判席背后的国徽与席家婚书上的龙凤纹样形成奇妙互文——传统婚约再也无法为性暴力提供免责金牌。

从"三书六礼"到"精斑鉴定"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临安府曾判决一桩订婚强奸案:"既纳吉而毁女子贞,当杖八十,赔妆奁"。

在朱子理学盛行的年代,失去贞操的女性如同破损的瓷器,施暴者只需赔偿财物便可脱罪。

这份保存在台北故宫的判决书,与大同案中引发争议的"处女膜完整"司法鉴定,隔着千年时光形成残酷对照。2025年的法庭上,审判长特意辟出半小时进行全民普法:精斑鉴定与身体伤痕构成完整的证据闭环,处女膜完整性不再作为贞洁凭证。

旁听席上七十岁的张桂花攥紧衣角,想起1982年姐姐因"失贞"被退婚投河的往事——那年《刑法》强奸罪条款尚未明确婚姻关系例外,祠堂前的沉塘私刑仍被视作"清理门户"。

彩礼单上的现代法理阳高县婚介所的玻璃柜里,席某某家交付的7.2克金戒仍在等待主人。这份价值2.3万元的聘礼,与《礼记》中记载的西周"玄纁束帛"本质上并无不同。但当18.8万元彩礼转化为《订婚协议》上的法律文本,传统习俗便撞上了现代契约精神的界碑。

二审判决书第47页专门驳斥"骗婚论":女方在案发后24小时内退还全部彩礼的行为,撕碎了"仙人跳"的陈旧标签。这让人想起2015年北京首例彩礼纠纷案,法官在调解书中写下"婚姻不是买卖,彩礼不是押金",如今已从基层智慧升华为司法解释。

电梯监控照见的观念革命

案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证据,是那段4分32秒的电梯监控视频。席某某拖拽未婚妻时,电梯按键的楼层数字不断跳动,恰如中国性暴力犯罪立法进程的艰难攀升:

1997年《刑法》首次删除"流氓罪",将强奸罪单独成条

2005年《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禁止对妇女实施性暴力"

2020年《民法典》废除"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条款2023年《刑法修正案(十二)》扩大性侵案件电子证据采纳范围这些闪烁在法治进程中的光标,最终汇聚成大同中院判决书上的认定:"订婚关系不是性同意豁免权"。

全球法镜里的中国刻度

当大同法官敲响法槌时,首尔家庭法院正在审理一桩相似案件。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曾将婚内强奸除罪化的国家,在2013年修法后定罪率已达68%。

而在印度,尽管2013年《刑法修正案》将婚内强奸入罪,但至今仍有法官以"维护婚姻神圣性"为由轻判。全球性别平等指数显示,中国在此项排名从2010年的72位跃升至2024年的38位。这种进步在司法领域尤为明显:2024年全国婚内强奸报案量同比上升17%,定罪率提高9个百分点。

当某些国家还在为"婚姻承诺是否包含性义务"争论时,中国法官已在判决书中写下:"性自主权高于任何形式的契约"。

天平上的玫瑰与法典

宣判次日,大同某律所迎来特殊咨询者——三位准备退婚的当事人主动要求签订《性自主权确认书》。这份民间自发形成的协议文本,与法院门前的白玉兰形成奇妙呼应:花瓣飘落时,总有一批新蕾在枝头绽放。

从《唐律》"七出之条"到《刑法》"违背妇女意志",从祠堂私刑到司法鉴定,从彩礼单到承诺书,这桩引发12.8亿次网络讨论的案件,终将在法治史上化作一枚重要界碑。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