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去世,悼词引争议,邓小平亲自批示:将伟大改为卓越

花开无田 2023-05-02 23:58:18

1978年6月12日,86岁的郭沫若在北京去世。

临终前,他还引用宋代刘学箕的《贺新郎·往事何堪说》中“往事何堪说,念人生消磨寒暑,漫营裘葛”句作为遗嘱。

对于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他而言,往事也确实不再回首。可人们常说盖棺定论,我们也并不能免俗,对于郭沫若——这位中国近现代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大家自然也不会例外。

然而在当时对郭沫若的评价上却出现了争议。

至于原因人所共知,无非就是虑及郭沫若的一些陈年往事罢了。不过就在郭沫若去世七天后邓小平却为争论选择一锤定音,他将郭沫若悼词中“伟大”直接改为“卓越”,这也算是定调了郭沫若的一生。

私德有亏 公德无量

1892年,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的一个地主之家。家中条件优渥,对于他的教育培养自然不在话下。他也在年少之时便接触到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式教学。

1906年春,14岁的他考入乐山高小,在这里品学兼优的他开始接受了民主思想。然而,次年便因为反对专制被开除,后又因参加罢课相继被处分、开除。

1913年,21岁的郭沫若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而在此前的1912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郭沫若迎娶了旧式女子张张琼华。不过,此时的郭沫若早就对封建婚姻不满,以致于他在婚后五天便离家出走。但这个现在看来正确不过的选择,对于旧式女子张琼华而言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尽管郭沫若也曾就此事在1939年回乡时向她道歉。可此事的结果就是张琼华独守空房68年,守了68年活寡。

而到了日本除了学习之外,郭沫若在1916年结识了日本女子佐藤富子。年轻的佐藤富子吸引了郭沫若,同样对于郭沫若佐藤富子也是死心塌地,以致于她放弃了显赫家世甚至为他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以至于为他生育了五个孩子。可是一切的山盟海誓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而改变,郭沫若选择丢下安娜(已改名)从此更是再无联系。安娜一人抚养五个孩子,在日本军国主义之下难度可想而知。

更令人侧目的是郭沫若与于立忱之间的关系也是语焉不详,于立忱乃是郭沫若第三任妻子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曾在日本工作,进而二人间有了暧昧关系,而在被郭沫若拒绝后于立忱最终选择了自杀。

至于于立群与郭沫若的结合,则始于初见,渐进于抗战之间,1938年二人结合。于立群也成为了陪伴在郭沫若身边一生的夫人。可是这位与之携手的夫人,在郭沫若去世后不久整理其遗物时得知了郭沫若与姐姐于立忱的不伦关系,最终心里遭不住也选择了自杀。

观郭沫若一生,正式婚姻三次,与五个女子关系不清不楚,确实是风流成性,私德有亏。而私德上有亏,也成为了一众人等诟病郭沫若的原因所在。

可是,我们同样要说的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更多的是要看其公德,而非私德。这一点上郭沫若做得极好。

作为曾经的医生,郭沫若也曾亲上战场治疗病患;更是在南昌起义爆发时,立刻前往。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时局之紧张可想而知。但是郭沫若却不顾大好前程,直接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批蒋介石,这也让郭沫若惨遭流亡,后避祸日本方才了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后他不顾危险回到国内,劳军、办报刊、演讲他无一不做。

而在专业著作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先秦天道观之演进》等都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惶惶大作。

这一点上来说,郭沫若无愧于大家之称。

但是,1966年后郭沫若受到攻击,幸而在毛主席的命令下才算逃过一劫。他和于立群的儿女中郭民英自杀,郭世英则被殴打致死。

另外,在土地革命时期他虽然批评蒋介石却未恢复党员身份,接受国民党官职等也成为他被攻讦的由头。仅1974年,郭沫若便因此连续住院7次。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

小结

私德上,在郭沫若身上或许少了我们更赞扬的文人风骨,可同样我们也要公允的说一句他至少做到了坚持底线。至于说他谄媚,也多是无奈身不由己。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趋利避害本就是人性使然。

从公德上看,作为大家的郭沫若确实无愧于人、无愧于党,他的功绩也当得上卓越二字。

0 阅读: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