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1.5米高的黑陶艺术品,你猜它能有多重?
700克,还不到1斤半,随便买两个烤地瓜都能比它重,你敢想吗?
这是“千里运河新画卷”网络名人行活动,我在古运河畔体验的德州黑陶魅力的一幕。
8位大师,2014年用了一整年的时间,经历了46次的拉坯成型和36次的高焙烧,才最终成功制作了这么一件“蛋壳陶”。
“蛋壳陶”这个名字,真的是太准确了。
0.5-1毫米的厚度,那可不就是薄如蛋壳吗?
《国宝会说话》有一期,介绍的就是国宝“蛋壳陶”,最薄的地方甚至达到了0.2毫米!
用蛋壳来形容都已经不够准确了,应该说,薄如蝉翼。
1.5米的这一款,就是那期节目里国宝的放大款。
我们都知道,不管黑陶还是瓷器,成品越大,制作难度也就越高。
1.5米的这款蛋壳陶,每一个环节,简直都是把难度放大到了极致。
比如成型环节。泥胎太硬不行,做不到1.5米的高度;泥胎太软也不行,还没到那个高度就要坍塌了。
再比如烧制环节,这么高这么轻的黑陶,对炉火要求也是非常高。
如果火势太大,带起来的风都可能把它给吹倒了;火势太小,烧制时间太长,又会导致成色不对。
所以哪怕是千辛万苦做好了成型的泥胎,一旦烧制环节出现问题,就得推倒了一切重来。
正是因为困难重重,所以这款1.5米高的黑陶,才会让8位大师用了一整年才做出来,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蛋壳陶”,也完美地再现了“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黑陶第一次被考古挖掘出土,是在山东济南章丘的龙山镇,所以黑陶也是“龙山文化”的代表之一。
继龙山之后,国内多地陆续也有考古发现,但是在制作工艺和原料上各有不同。
这款1.5米的“天下第一蛋壳陶”,是德州黑陶。
与别处不同的是,德州黑陶选用京杭大运河两岸特有的红胶泥作为原料,清洗过筛后,保留了最为细腻的红胶泥。
再经过半年多的处理,最终得到可以制陶的胎泥,触手质感细腻,就像面团一样。
古代文人形容这种红胶泥的黑陶“如铁之质似玉之润”,有乌金墨玉之感。
德州黑陶因为原料质地特殊,所以在造型和雕刻上,又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目前,德州黑陶已经被定为国家级礼品,被多次赠送给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
德州黑陶,不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更是京杭大运河留给齐鲁大地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