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看向叶飞:他的枪法这么准,真要杀你,你觉得能逃得了吗?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2-30 02:18:47
开过将帅公认: 他是 “ 偷 ”师的高手,通过观察毛泽东指 挥战争,掌握了毛泽东用兵韬略。

在浩瀚的开国将帅群英谱中,有一位将领,他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熠熠生辉,他便是粟裕。在众多战友和后世军事研究者的心目中,粟裕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更是一个“偷”师的高手。这里的“偷”师,并非贬义词,而是对他那独特学习方式和敏锐洞察力的极高赞誉。

粟裕的“偷”师之路,始于对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深深敬仰与悉心揣摩。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困境中屡战屡胜,创造了无数战争史上的奇迹。而粟裕,正是那位站在毛泽东身旁,用心观察、用心学习的将领。

他并非简单地模仿毛泽东的战术手法,而是深入体会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和战争哲学。每当毛泽东指挥作战时,粟裕总是全神贯注地观察,从战术布局到战略决策,从兵力调配到火力运用,他都一一记在心中。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战术模仿上,更注重的是毛泽东用兵的神韵和战略思维。这种学习,不是取法其术,即不是仅仅学习具体的战术技巧,而是取法其道,即领悟并掌握了毛泽东用兵的根本原则和战略思想。

记得有一次,部队在讨论战略方向的选择时,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决定改变原定的向广东发展的计划,改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这一决策不仅规避了国民党军阀混战的风暴眼,更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开辟了新的天地。粟裕在旁听得入神,他深深体会到毛泽东那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果敢的决策能力。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向毛泽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指挥能力。

六次负伤

在粟裕的军事生涯中,他六次负伤,每一次都是生死考验。其中最为危险的莫过于武平负伤那一次。那是一场激烈的战斗,粟裕在冲锋陷阵中不幸中弹,伤势极重。如果不是掉队的战士在战场上及时发现他,并冒着生命危险将他救回,粟裕可能就当场“光荣”了,他的名字或许就会永远镌刻在烈士陵园的碑文上。然而,即便是在生死边缘徘徊,粟裕也从未放弃过对军事指挥艺术的追求。

而说到影响最大的负伤,则非富田之战莫属。那时,部队正遭到敌人的炮火集射,炮弹如雨点般飞来,战场上一片硝烟弥漫。粟裕在指挥作战时,头部突然遭到重击,一时间血流满面,情况危急。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只能简单地为他清理了伤口,但炮弹残片却深深地留在了他的颅内,成为了一颗随时可能爆发的“定时炸弹”。

此后,每当粟裕用脑过度时,头疼就会如裂般难忍。触摸一下头发都让他感到痛不欲生,根根头发仿佛变成了针扎,脸上总是通红,血压飙升,脑袋发胀。他的秘书鞠开回忆起那段日子,仍然心有余悸:“粟裕将军疼到头发不能去碰,也不能去摸,那种痛苦真是难以言喻。”随军医生诊断他患上了美尼尔斯综合症,这其实就是颅内残片作祟的结果。然而,即便如此,粟裕也从未放弃过对军事指挥艺术的钻研和追求。他依然坚持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用他那智慧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直到粟裕去世后火化时,从他的头部骨灰中竟然发现了三片炮弹残片,这才让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旧疾复发、疼不欲生的罪魁祸首竟然是那些留在颅内的残片。这一发现,不仅让人们对粟裕的坚韧和毅力更加敬佩,也让他那“偷”师学艺的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在粟裕的“偷”师之路上,他不仅学习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还从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争哲学。他深知,战略选择的重要性关乎革命成败。回想起井冈山时期,粟裕曾亲身经历了向湖南南部挺进的“八月失败”。那是一次艰难的历程,部队在敌我力量悬殊、地形不利的情况下,遭受了重大损失。离开井冈山后,他又率部挺进广东,但同样屡遭挫折,道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然而,正是这些曲折的经历,让粟裕深刻体会到了战略选择的重要性。他从中琢磨出一个法则:出击方向的选择绝非儿戏,而是一个关乎革命成败的战略问题。在选择出击方向时,必须对敌我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对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诸种条件进行综合考量。尤其要注意的是,要找准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环节,善于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寻找突破口。

同时,粟裕还深刻认识到,出击时机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时机选择得当,可以事半功倍;时机选择不当,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陷入被动。因此,在革命斗争中,必须审时度势,灵活机动,根据敌我双方的变化和战场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战略计划和战术部署。

1931年夏,正值中国革命风云变幻之际,蒋介石以其黄埔嫡系“四大金刚”为主力,誓要将红军彻底围剿。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不到一个月,他突然发动新的“围剿”,企图一举消灭中央红军。30万大军如潮水般汹涌而入,苏区顿时笼罩在一片战火硝烟之中。中央红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攻势,猝不及防,形势异常严峻。

然而,毛泽东却处变不惊,他深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正面硬拼绝非上策。于是,他决定以诡道对诡道,隐匿主力动向,巧妙地将红军退到根据地腹部待机。在那里,红军养精蓄锐,静待时机。毛泽东深知,敌人虽然兵强马壮,但长途跋涉,师劳兵疲,正是反击的最佳时机。

粟裕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紧随毛泽东左右,用心观察、用心学习。他深刻体会到毛泽东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艺术。当敌人疲惫不堪之时,毛泽东果断下令发起反击。红军如猛虎下山,一举击破敌军的防线,获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场战斗,不仅是一场兵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指挥艺术的较量。毛泽东以他的智谋和胆略,书写了战争史上的传奇。

粟裕站在一旁,目睹了这一壮举,心中涌起无限的敬佩和感慨。他深刻体会到,两军对阵,不仅仅是兵力、火力、士气的较量,更是双方指挥员指挥艺术的较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开始常处于被动,但只要指挥员善于运筹帷幄,灵活应变,那么可以驰骋的领域仍然是很宽广的。

粟裕深知,毛泽东的指挥艺术正是红军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屡战屡胜的关键所在。他决心要向毛泽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指挥能力。从此,他更加用心地观察毛泽东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动作,努力揣摩其中的奥秘和精髓。

在粟裕的“偷”师之路上,他不仅学习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还从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争哲学和指挥风格。他的每一次战役布局,都透露出对毛泽东兵法精髓的深刻把握和独到见解。他善于运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指挥作战,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战争奇迹。

粟总的枪法这么准,真要杀你,你逃得了吗?

20 世纪 80 年代末,年过古稀 的叶飞开始撰写回忆录。这时,刘英 已经长眠了 40 多年,粟裕也去世了好几年。写不写“南阳事件”?叶飞拿不定主意,他找王必成商量。王必成没有正面回答 , 而是随意地讲起一件轶事:

记得有一次,那是在1962年,粟裕因病在上海接受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他的病情逐渐好转,身体也恢复了些许活力。陶勇将军见状,便提议出去活动一下,散散心,也好让粟总换换脑子。于是,他便安排了韩先楚、王建安两位将军陪粟总一起去野外打野兔。

那天,他们一行人来到了一个野兔出没的地方。一到目的地,果然就有一群野兔在草丛中窜动。韩先楚将军眼疾手快,举起猎枪,瞄准了一只野兔。只听“砰”的一声,野兔应声而倒,韩先楚的枪法真是准得没话说。其余的野兔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声吓得四处惊逃,场面一时有些混乱。

就在这时,粟老总也随手举起猎枪,他的动作看似随意,但眼神却异常坚定。他瞄准了逃得最快的一只大公兔,轻轻一扣扳机,那只大公兔便应声倒地。这一枪,让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他们没想到,粟老总在病愈之后,枪法依然如此了得。

而其他人,包括王必成本人、陶勇将军、王建安将军,以及自己赶来参加活动的许世友将军,都试着去击中目标,但可惜都没有成功。大家纷纷笑称,看来打野兔也是需要运气和技巧的。粟裕也笑着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谦虚地说:“我只是碰巧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粟裕的枪法并非碰巧。他之所以能够在病愈之后依然保持如此精准的枪法,是因为他平时就注重锻炼和积累。在战场上,他不仅是一位指挥若定的将领,更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战士。他的每一次出手,都透露出他那深厚的军事素养和过人的胆略。

王必成在讲述这件轶事时,笑看着叶飞,言下之意是:你看,粟总的枪法这么准,真要杀你,你觉得逃得了吗?这句话虽然带着玩笑的成分,但也透露出大家对粟总那份敬佩和敬畏之情。在他们心目中,粟裕不仅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更是一位值得他们学习和敬仰的楷模。

粟裕的“偷”师之道,不仅让他成为了开国将帅中的佼佼者,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智慧和战略遗产。他的每一次战役布局、每一次决策指挥,都凝聚着他对毛泽东兵法精髓的深刻把握和独到见解。

0 阅读:109

啸火谈明星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