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必输的赌局:特朗普正集中所有的赌注,在贸易战上与中国较量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04-15 20:58:35

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操作堪称让人风中凌乱,继美国政府4月11日晚间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对部分电子产品豁免所谓“对等关税”之后,特朗普13日却又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美政府并未宣布任何关税“豁免”,相关产品只是被转移到另一个关税类别。

有人评论说,特朗普从今年1月以来就一直处于竞选状态,而不是执政状态,他所考虑的只是如何给自己增加更多的曝光度和流量,从没考虑过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主体,共和党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政策稳定性和信用度。

在4月开始的新一轮中美交锋中,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但多方分析指出,美国已将自身置于一场必输的赌局,而中国的战略定力与全球合作网络的构建,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策略根植于一种十分天真的“升级主导权”(Escalation Dominance)的假设,即认为美国可以通过不断加码关税,迫使中国因“承受更大损失”而屈服。

然而,这一逻辑的缺陷在于其忽视了贸易的本质,因为从亚当·斯密时代以来的古典经济学早已证明,贸易的本质是两国各自增加效用的一场正和博弈,而非零和游戏,同理,破坏现有贸易关系只会使双方各自受损。

他可能不懂当总统,但肯定懂当网红

在本轮贸易战开始之前,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所长亚当·波森就曾指出,贸易战的破坏性不仅针对对手,同样会反噬发动者自身。

例如,美国对中国关键商品的依赖(如药品原料、廉价半导体和关键矿产)使其在供应链断裂时面临“滞胀风险”,出现经济停滞与通胀并行的噩梦场景。

在145%的关税之下,除了毒品和军火,再也没有其他商品能有这么高的利润率,这就导致日后在美国边境上会出现走私鸡蛋比走私军火更加火爆的奇葩现象。

至少目前特朗普这种天马行空一般的无厘头作风已经在美国国内引发民意撕裂,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4月9日公布的一项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分别有72%和53%受访者认为加征关税将在短期和长期内损害美国经济。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指出,特朗普的贸易战是“自尼克松时代以来对经济结构最激进的重塑尝试”,但其代价可能是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制造业就业流失以及资本外逃。

大众往往是缺乏辨识度的

例如,美国企业为规避关税成本,已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国,这与特朗普“制造业回流”的目标背道而驰。

懂王的难以预测同样让建制派的前任官员们摸不着头脑,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8日发出警告,由于特朗普政府正在实施的激进关税措施,美国经济目前可能正走向衰退,这或将导致约200万美国人失业。

脑后长了反骨的加州州长纽森更公开表态,称联邦政府的政策“不代表人民意愿”,并呼吁绕过华盛顿直接与国际贸易伙伴合作。

相比于2018年特朗普发动第一次贸易战时的紧张和局促,本轮中国的操作则要丝滑从容得多。

正如有人评论的,93年银河号事件我们忍了,96年台海危机我们忍了,99年大使馆被炸我们忍了,01年南海撞机我们也忍了。当然不忍也没办法,因为那时实力不允许。

不忍也没办法,实力不允许

而这次面对美国的关税霸凌行径我们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拍案而起,丝毫不虚地对等反制,只能说明相比于以往的隐忍,这次中国已经有了相当高的胜算。

从经济数据看,2024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2633亿美元,而中国作为顺差国,拥有更高的储蓄率和更灵活的经济调整空间。

作为生产方,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或转向其他市场(如东南亚、欧洲和拉美)对冲对美出口损失,而美国则因关键商品短缺和资本外流陷入被动。

而之所以美国在本轮贸易大战中始终处于被动,是因为特朗普所鼓吹的通过加关税促使“制造业回流”的逻辑,和美国这个国家的生存逻辑本质上存在矛盾。

大概是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犹太资本的深度介入,美国为了维护美元霸权,开始更加积极地向全世界输出美元,金融巨头们认为,美国对外输出的美元越多,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就越稳固。

收割全世界

这就要求美国必须每年印制大量的美钞,去向世界各国购买他们的产品,然后又通过狂发债务让全世界买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年美国有大约9.2万亿美元的债券到期,其中6.5万亿美元债券将在今年6月到期。

拜登离任之前几乎把能花的钱都花完了,留给特朗普的只有一个空壳子,这就意味着懂王上台之后的重要任务是:必须尽快找到买家接手这6.5万亿,否则美国的国家机器就要自爆。

按照往常的惯例,中国分摊的美债份额肯定是少不了的,多了不说,如果只接手2万亿美元的话,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个人要帮美国背1万块钱人民币的债务,按照2024年4.13万元的人均收入来算,等于三个月的工白打。

当然了,这一次中国压根理都没理懂王,更别提买美债的事情,这也是特朗普最近抓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无题

话题扯远了,反正在这种印钞--进口--发债的循环下,犹太资本和华尔街的日子是过爽了,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就像得不到肥料的花朵,只能日渐萎缩。

相应地,所有与强大制造业共生的产业,例如能源、基建、采矿,甚至是基础教育,都会因为得不到制造业的供养同步衰退,这就是振兴美国制造业的现实困境。

正如波森所言,特朗普在未实现供应链自主前贸然开战,无异于“在未武装前挑衅对手”,最终可能引发美国经济“自残式”衰退。

面对美国的关税攻势,中国的应对策略呈现出鲜明的“持久战”特征。首先,中国通过迅速、对等的反制措施展现决心。

例如,4月11日中国将反制关税提高至125%,直接打击美国对华出口的核心企业(如苹果、波音和特斯拉),同时我们的高层也明确表示“妥协退让没有出路”。

上甘岭我们都没怕过

这种强硬姿态不仅维护了谈判底线,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不惧战”的信号,这种强硬出乎预料地赢得东西方一致看好。

其次,中国的底气源于其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科技实力的崛起。伊朗《德黑兰时报》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5G、电动汽车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能够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贸易战对制造业的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与欧洲、东盟等地区的贸易合作持续深化,例如近期欧洲国家贸易部门密集访华,欧盟也同意就电动汽车定价问题展开谈判。这些举措有效分散了美国关税压力,并构建起“去美国化”的供应链网络。

更重要的是,中国将贸易战置于全球化治理的框架下应对。俄罗斯《生意人报》分析称,中国通过呼吁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推动多边贸易体系改革,成功将自身塑造为“反霸权”的象征,吸引更多国家加入“对美统一战线”。

在国际层面,美国的单边主义正加速其孤立。尽管特朗普声称已与15个国家展开贸易谈判,但除日本外,多数所谓的“合作”都是标题党,缺乏实质内容。

而且连日本都不给面子了

相比之下,中国与欧洲的互动则更具建设性:双方以“互惠互利”为基础,协商应对美国压力。这种差异凸显了美国“胁迫式外交”的局限性:盟友因担忧成为美国宰割的“下一个目标”而选择疏远,对手则因中国的可靠合作增强向心力。

这种软实力与硬实力结合的策略,使中国在道义与利益层面占据双重优势。

当前中美贸易战的对抗,本质上是两种发展模式的较量。特朗普试图以短期高压换取速胜,但中国的“持久战”策略正加速消耗美国的政治与经济资本。

从历史经验看,贸易保护主义也从未成为赢家。20世纪30年代,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引发全球报复,加剧了大萧条;如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导致类似风险,若供应链断裂与通胀失控叠加,美国可能重蹈覆辙。

而中国的应对之道,则是以开放反制封闭:通过扩大自贸协定、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如RCEP),将美国排除在新一轮全球化红利之外。

如图

总的来说,特朗普将贸易战视为其“重塑世界经济秩序”的赌注,但其战略误判与经济短视,正将美国推向自我孤立的深渊。

正如波森所言,特朗普的贸易战正成为“经济版的越南战争”——一场注定陷入泥潭的冲突,而其结局早已写在历史的警示录中。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