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巴拿马审计署发布了一份针对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港口特许经营权的审计报告,指控其存在“系统性税务违规”和合同漏洞,导致巴拿马政府损失高达12亿美元。
这份报告的发布时间堪称“精准”,距离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专机抵达巴拿马仅剩6小时。
这一时间点的巧合,会影响到港口的交易吗?
商业交易
巴拿马运河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关键通道,被称为“黄金水道”,其重要性无需多言,这条运河不仅是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也是地缘政治竞争的关键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增长,对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争夺变得更加激烈,中国商船的货运量占该航道年运输量的21%,充分显示了其重要地位。
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自1997年开始运营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长和集团于2021年成功续约,获得了这两个港口到2047年的特许经营权。
然而,2025年3月,长江和记实业集团公布计划,准备出售在全球范围内的43个港口,这些港口分布在世界各地。
这批港口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它们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多方关注,特别是美国对此高度重视。
美国贝莱德集团组成的财团表示有意收购这些港口,普遍认为,这是美国试图削弱中国在巴拿马运河区域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对这笔交易比较关注,已经开始进行反垄断调查,表明中美两国围绕巴拿马运河的竞争拉开了帷幕。
对中国而言,巴拿马运河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环节,保证运河的通畅与稳定事关中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双方对运河的重视,使得原本单纯的商业交易,变成了大国间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巴拿马的困境与选边站队
巴拿马,这个中美洲小国,因巴拿马运河让它在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中举足轻重,但也因此承受着来自大国的压力。
特别是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美国多次发出警告,暗示可能要“收回”巴拿马运河,这种强硬态度甚至包括动用军事力量的可能性,无疑给巴拿马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威胁显示了巴拿马在地缘政治中的敏感地位,也反映了围绕运河控制权的潜在冲突风险,美国高官频繁访问巴拿马,加上美巴计划举行“巴拿马极限2025”联合军演,这些举动都表明美国正向巴拿马施加巨大压力。
巴拿马审计署在这个时候发布针对长和集团的调查报告,时机微妙,这看起来更像是巴拿马方面承受不住美国压力,不得不采取的行动,虽然内心或许并不情愿。
巴拿马政府面临着棘手的国际局面,一方面要确保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难以忽视美国的影响力。这种状况让他们在很多决策上左右为难。
关于审计报告的公布,虽然对外宣称是出于法律考量,但实际上大家都明白,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政治意图。
这次审计报告的发布,不单纯是走法律程序,更多的是国际博弈的体现,各方势力都在角力,试图从中获取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巴拿马政府的处境更加微妙。
如果巴拿马最高法院最终判决长和集团违反规定,巴拿马政府可能会收回由长和运营的两个港口,这个结果可能会间接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然而,如果巴拿马这样做,可能会损害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并且使自己陷入更加复杂的地缘政治冲突之中,总之,巴拿马政府的最终决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
香港、中国的回应与可能的反制
面对美国不断施压,以及巴拿马政府的一些举动,中国和香港特区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香港特首李家超多次公开表示,希望外国政府能为香港企业提供公正的商业环境,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强迫行为。
中国外交部强烈批评美国的“经济霸凌”行为,强调中国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决不退让,中方开展反垄断调查,加上商务部考虑制裁参与收购的美国公司,这些举动都显示出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和力量。
中国和香港特区政府态度强硬,为这场复杂局面增加了更多变数,使得未来的发展更加难以预测,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相关事件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各个方面都需要对此保持警惕并做好准备。
中国针对长和港口交易的反垄断审查,直接导致了原计划与贝莱德在4月2日签署的协议未能如期进行,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对美国施压的一种直接回应,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考量。
与此同时,香港特首李家超的公开表态,表明香港政府致力于保护企业在港合法权益的决心和态度,确保企业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这次事件表明,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会更加注重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香港也在积极营造一个保护企业权益的营商环境,中国政府的多重反制措施,正在逐渐改变这场博弈的格局。
结语
巴拿马运河控制权之争尚未落幕,长和集团将如何回应巴拿马的调查,巴拿马高等法院的判决又会怎样,还需拭目以待。
文章信源:
原文刊登于新浪军事---2025.04.09:《长和港口交易再生变,巴拿马会收回经营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