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破冰“握手言和”,印度或成“最大受益者”。
随着特朗普上台,世界局势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美国、俄罗斯这对“老冤家”居然冰释前嫌,展开合作。
在美俄之间“骑墙”的印度再次变成两个大国“轮流伺候”的“香饽饽”。
此前,印度一直在美俄中间摇摆,一边向美国示好,一边顶着美国压力支持俄罗斯。
如今,美国要卖给印度F-35,俄罗斯要在印度建厂,与它联合开发苏-57,而莫迪又跑到了华盛顿与特朗普“重修旧好”,立志要冲击5000亿美元的贸易总额……
印度有了美俄撑腰,难保不会违背“中印协议”,再次掀起边境冲突。
“喀喇昆仑种不出玫瑰,却埋藏着祖国最忠诚的花朵”,我们的子弟兵、最可爱的人,他们把牺牲奉献当作幸运。
一家不圆万家圆,我们的边防官兵,以血肉之躯守住了边境线,守住了万家灯火和祖国的领土与尊严。
2020年,印军悍然入侵我藏南领土,引发了致命的边境摩擦。
这次冲突,使得至少20名印军死亡,也造成了我方人员伤亡。
中印关系迅速恶化,此后几年一直摩擦不断,直到2024年10月情况才有所转变。
经过20多轮的外交和军事谈判,中印两国终于达成“边境巡逻协议”。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双方已就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中方对此予以积极评价”。
而印度也在金砖国家峰会开幕的前一天宣布了这条消息,并表示:“新的巡逻协议将使两国关系恢复到2020年前的状态。”
中印两国均为人口大国、领土大国,且在亚洲以及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影响力。
双方重归于好,冰释前嫌,既避免了流血冲突,也符合两国人民的期盼。
2025年1月,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来了趟中国,促成“两国原则上同意恢复两国间的直航航班”。
唐永胜还说:“双方致力于加大外交努力,以“恢复相互信任和信心,”并解决长期的贸易和经济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中印关系正在日渐回温,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印度自1960年代开始,就一直觊觎中国藏南领土。
早在1962年,双方就爆发了大规模的边境战争。
当时,印度自恃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撑腰,“天不怕,地不怕”,所以才敢肆无忌惮的向北扩张。
如今,中印双方虽然达成了“协议”,但美俄和解后,印度等于得到了两个大国的同时支持。
印度可以放心大胆的同时活跃在美国和俄罗斯之间,而不用担心得罪它们其中任何一方。
而且,美国在欧洲“战略收缩”,很有可能是要集中力量对抗中国。
要知道,“以印制华”也是美国的惯用手段之一,如果不是美国在背后挑唆,中印边境矛盾,或许早已解决。
2025年2月13日,特朗普在与莫迪会晤后,公开宣布为印度采购F-35隐形战斗机“铺平道路”。
一个是对中国领土虎视眈眈的印度;另一个是摆脱一切负担,铁了心要“对抗”中国的美国。
在这种情况下,边境冲突随时可能再起。
2024年,莫迪的一个举动,招致了中国的强烈不满与批评,外交部发言人张晓刚要求印方:“停止采取任何导致边界问题复杂化的举动,切实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
原来,身为印度国家领导人的莫迪竟公然“窜访”中国藏南地区,出席“色拉隧道”的竣工典礼。
而早在2019年,莫迪已经窜访过一次藏南,为的是给“色拉隧道”奠基。
“色拉隧道”引得莫迪两次窜访藏南,堪称他的“心头肉”。
不少人都好奇,莫迪为何对这条隧道如此重视。
色拉隧道,总投资额82.5亿印度卢比(9900万美元),位于海拔13000英尺的色拉山口(喜马拉雅山脉分支)之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宽度的双管隧道。
隧道总长2535米,有一条980米长的单管隧道和1555米长的双管隧道组成。
色拉隧道与尼奇普隧道构成了巴利帕拉-查杜尔-达旺公路的重要公路网,在印度边境绵延197英里。
“色拉隧道”这条印度最高的山间隧道公路,可以保证印度军队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迅速开往中国藏南的达旺地区。
色拉山口,是印军通往中国达旺地区的必经之地。
可是,冬天一到,色拉山口就会被大雪覆盖,别说是汽车,就连徒步进入都危险重重。
色拉隧道建成后,情况则大不一样它每天可容纳约 3000 辆汽车和多达 2000 辆卡车通行,限速为 80 公里每小时。
印度军队可以在任何季节,畅通无阻的进入达旺地区。
正如一名印度官员所言:“这条隧道将帮助印度军队在冬季紧急情况下快速调动资源、编队和后勤。确保能够穿过冬季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的危险色拉山,具有重大的作战意义。”
色拉隧道除了能全季节保障印军通行外,还缩短了印军装备部署到与中国接壤的敏感边境地区的时间。
除了军事用途外,这条隧道对于莫迪而言,还有很多特殊含义。
第一,把隧道建在中印争议地区,有利于莫迪树立强势人设,为自己拉票。
中国藏南的达旺地区是中印追逐的焦点,1962年印度曾在此败给解放军。
莫迪利用“色拉隧道”最秀,展示了他“一雪前耻”的决心以及铁腕态度。
此外,印度东北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选区。
莫迪通过现身“色拉隧道”奠基和竣工典礼,既展现了印度的基建水平,也表明他作为领导人,从未忘记任何一位印度民众。
正如莫迪所言:“我们一直在加强边境建设,确保每个偏远地区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
第二,向美国“摇尾示好”,寓意配合美国的对华政策。
“以印制华”是美国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卑鄙战略,它通过挑唆、拉拢与中国相近,且深信“龙象之争”的印度,来打乱中国的正常发展节奏。
当中印爆发边境冲突后,美国再出来替印度站台,并趁机炒作“中国威胁论”。
要知道,美国曾资助印度在中国藏南建设公路。
莫迪高调宣传色拉隧道,就是为了彰显印度在边境问题上的态度,换取美国更多的支持。
而且,莫迪的行为也恰好符合“美日印澳”四国对话中,“强化印度在亚洲战略地位”的构想。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色拉隧道对于保障印方在达旺地区驻军的后勤补给,以及向中印边境东段前线派兵,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断言:“印方在前线地区保持进攻态势,待春暖花开之后,随着印军在边境活动能力增强,两国存在发生边境摩擦的可能性。”
这条色拉隧道看似对印方有利,其实对中方更有利。
如果中印边境摩擦再次出现,印度花费5年,斥巨资打造的“色拉隧道”,将成为我们控制地区,对抗印军的一大利器。
解放军可以先发制人,直接夺取“色拉隧道”的控制权,并利用色拉公路展开防御和进攻。
只要占了色拉隧道,就等切断印军的补给线。
如今,色拉隧道已经成了印军向达旺地区及其周边部队,运输装备、物资的主要通道。
一旦我们控制了它,可有效包围印度补给线,导致达旺地区的印军孤立无援,被迫撤退或投降。
在高原地区,失去了后勤补给,意味着失去了战斗力。
色拉隧道给印军提供了了一条安全、快速的路线,在解放军手里,也能发挥这种作用。
隧道的高速双牵引设计,可以让我们同时输送部队和重型装备,如坦克、火炮和后勤车辆,快速向印度境内深入推进。
一个队列运兵,一个中继运输交通物资或燃料,进一步提升其进攻效率。
通过色拉隧道后,色拉公路可作为解放军的进攻跳板,部署部队发起突袭或围攻印度其他防线。
特别是在冬季,传统道路因雪封无法可用时,隧道的战略价值极为凸显。
而且,占领印度耗资巨大的战略设施可能对印度军民士气造成重大打击,同时提升解放军士气。
这不仅影响战场士气,还可能在国际舆论上展示中国军事优势,增加谈判码。
如果中国占领色拉公路,解放军将在进攻上获得快速推进、切断补给和战略部署的优势;在防御上则可阻挡反攻、获取情报和巩固阵地。
总结而言,色拉隧道的建成对印军十分有利,同样,对解放军也是一大“利好”。
印度蛆,不打则已,要打就打死(把印度蛆彻底的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