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向勇猛的林彪为何反对出兵朝鲜?邓小平一语道破其心思

回首千秋月 2025-04-11 17:02:38

【前言:】

1950年5月份,第15兵团所属的第四野战军成功打下了海南岛,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在陆地上勇猛无比,在海上也是游刃有余,真称得上是“陆地强军,海上骁勇”。领导这次战役的邓华将军,也因此得到了毛主席的大力夸奖。海南岛被解放这事儿,给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打气不少,让他们更有信心去解放台湾了。要是没什么意外的话,台湾就是他们接下来的目标。

【因朝鲜战争,解放台湾任务向后延迟】

海南岛解放后,接下来得赶紧解放台湾和那些沿海的小岛,好让咱们国家真正统一起来。攻打台湾的仗,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了,这事儿自然就落到了负责东南地区的第三野战军肩上。他们得挑起这副重担,来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

1950年6月份,毛主席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着重说了,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国民党剩下的那些力量给清除干净,还得把台湾、西藏这些地方都给彻底解放了,让解放战争能够圆满结束。那时候,第三野战军打算出动超过12个军的兵力去打仗,但粟裕还是觉得这个担子太重,自己恐怕挑不起来。

在会上,粟裕提出想让中央军委亲自来指导台湾这场仗,这可不是说粟裕指挥不行,而是解放台湾这事儿太复杂了,特别是它对整个太平洋和东南亚那边的影响特别大,每一步都得想得非常周到。粟裕琢磨着,光靠三野的力量,要打赢这场仗恐怕有点难。

不过,因为毛主席特别信赖粟裕,所以还是决定让他来继续负责。粟裕反复琢磨,想着这场战役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就提议从别的野战军那儿再调四个军过来,加强三野的力量,一起解放台湾。他还认真地向中央提议,说要是能让刘伯承或者林彪来指挥台湾战役,那就更好了。他自己呢,作为华东这块地方的军政头儿,会全力帮忙,一起把台湾解放了。

粟裕在军队里头是出了名的敢于直言不讳,而且深得毛主席的信任。他经常给毛主席出谋划策,而毛主席也经常采纳他的意见。比如说吧,1945年那时候要成立华中军区,毛主席想让粟裕当司令,可粟裕连着发了两次电报,硬是要当副司令,最后还真把毛主席说服了。再到1946年,毛主席让粟裕去淮南打仗,粟裕回电说,咱得先在内部打好基础,毛主席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答应了。结果粟裕也没辜负毛主席的信任,来了个七战七捷。

所以,粟裕提出的关于台湾战役的看法,毛主席很有可能会点头答应。至于在刘伯承和林彪两人中选总指挥,毛主席更偏向于林彪。为啥这么说呢?

首先,四野的将士们勇猛无比,战斗力超强,他们的征战之路走过了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湖南、云南等众多省份,差不多跑遍了咱中国的大江大河大山。你就算看那北伐战争里,李宗仁和白崇禧带着的桂系部队,势力最牛那会儿,也就从两广一路打到了山海关,还没跨出关外呢。所以说,四野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少见得很,相当了不起。

另外,四野刚成功解放海南岛,对那片沿海地带的战略布局挺了解,所以安排四野支援三野就显得很自然。再说,那时候军委的战略机动部队主力都是四野的战士。

另外,刘伯承带领的第二野战军正忙着解放西藏和稳固西南区域,那边的挑战和解放台湾一样艰巨,刘伯承可能难以同时应对两边。所以,在给第三野战军调配增援部队的事情上,毛主席更有可能考虑调用第四野战军。

但是,粟裕提交那份建议报告仅仅两天,朝鲜那边就打起来了。又过了四天,美国也跟着掺和进去,还封锁了台湾海峡,这对解放台湾的计划可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说实话,中国领导层对朝鲜战争的打响并不感到意外。早在1949年那会儿,朝鲜那边就跟中共中央说了,想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里的朝鲜战士接回去。中共的领导们挺能体会朝鲜的想法,毕竟中国革命胜利了,朝鲜也想让自个儿的国家统一起来嘛。

因为这些朝鲜战士多数都在第四野战军服役,林彪也费了不少心思来处理这事儿。他特地把已经进关的朝鲜战士整编成一支装备精良的独立师。在他们即将出发的时候,林彪还给他们写了赠言道别,盼着他们在朝鲜的解放斗争中能够立下大功。

聂荣臻回忆说,1950年那会儿,朝鲜召回了大批士兵,人数足足有一万四千多,他们还带着好多武器装备,一起回到了祖国。

朝鲜战争的爆发,说到底,是历史走到那一步的必然。但美国突然掺和进来,彻底扭转了整个远东的军事和政治格局。这事儿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计划产生了躲不掉的干扰,同时也给我们的东北地区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眼瞅着当前的战争状况,中央军委做了个决定,说先把解放台湾的事儿放一放,得把所有战略上的准备都挪到应对朝鲜战争那些坏影响上去。

中央军委火速集结开会,商量朝鲜局势和怎么加强咱国防。会上,周恩来把毛主席和中央对当前局势的看法,还有要建立东北边防军、加强边防、准备必要时出国打仗的决定,都跟大家说了。从这就能明白,只要朝鲜战争不越过咱中国的底线,毛主席还是想着先守好家门为主。

组建东北边防部队,并把兵力部署在鸭绿江畔,这事儿特别关键,算是为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打下的第一道防线。第四野战军下属的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二这四个军,一共十二个师,再加上三个炮兵师,总共二十五万五千多人,都聚集在东北的沈阳、安东这些地方。领导这些队伍的,粟裕是司令员还兼着政委,肖劲光是副政委,后勤方面由李聚奎负责。

另外,林彪对于东北边防军里哪些人来指挥这事儿,给出了挺关键的点子。他说,第十三军的头儿黄永胜和第十五兵团的邓华,俩人换个位置咋样?让邓华来管东北边防军,毕竟邓华在好多方面都比黄永胜要强一些。

中央军委采纳了林彪的提议。瞧瞧后来邓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那出色的表现,就能明白林彪挑人的本事真不是盖的,邓华成了彭德怀麾下的一员得力干将。

那时候,战争还没到非得让大将领兵上阵的地步,粟裕又恰好生病了。于是,毛主席就给粟裕写了封信,让他安心养病。可没过多久,美军就在朝鲜的仁川登陆了,朝鲜的战局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这下子,毛主席面前摆了两个棘手的选择:一个是让粟裕带病上阵,守住中朝边界;另一个就是咱们自己出兵,去抗美援朝。

这是毛主席一辈子碰到过的最难选的选择题,不管打不打仗,都得把最糟糕的情况先考虑清楚。

【林彪反对出兵朝鲜,毛主席大失所望】

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诞生满一年的日子,按理说该是个喜庆的时刻,但共产党的领导们心里头却沉甸甸的,乐不起来。南边的韩国,有了美国撑腰,竟然先动手,跨过了三八线。这事儿可太不对劲了,摆明了美国之前说不越线的保证就是糊弄人的,他们打心底里想的,是要把整个朝鲜都吞下去。

这天,毛主席的办公室里躺着两封急电,讲的都是朝鲜战争的事儿。头一封呢,是朝鲜的大当家金日成写的,他代表的是朝鲜劳动党和整个政府,给咱们中国发来了求救信号。信里头讲:

我们铁了心,哪怕流干最后一滴血,也要为朝鲜人民的自由、独立和民主拼到底。可现在,敌人瞅准了我们正处于难关,一点时间都不给。光靠我们自己,这难关怕是过不去,真心盼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能直接来帮我们打仗。

第二份电文是斯大林那边传过来的。朝鲜不光给中国发了求救信,也给苏联递了封信。斯大林一看这信,就开始琢磨起来。要是朝鲜被美军他们那帮西方势力给占了,远东这政治、军事的局面立马就得变天,苏联在远东也得跟着遭殃。可苏联刚跟美国签了协议,斯大林心里明白,自己这时候不能胡乱出手。

这时候,斯大林脑子里闪过中国,那个被这场战争冲击得最严重的国家。他琢磨着,要是中国能派兵去帮朝鲜,直接跟美国和南朝鲜的军队干一架,那苏联就能在后方稳稳当当地提供些好家伙和子弹。这么一想,斯大林立马拿起笔,给毛主席和周恩来写了封信,说希望中国能伸出援手,帮朝鲜一把。

收到来自苏联的信时,已经过了中午。毛主席一字一句地把斯大林和金日成的信看完,随后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叫到了他住的地方一起商量。

从2号那天开始,毛主席领头,中共中央在菊香书屋连着开了好几天会,一个劲儿地琢磨要不要出兵的事儿。参会的人越来越多,会上还头一回用“志愿军”这个名字来商量出兵朝鲜的决定。不过,这事儿当时没跟朝鲜说,主要是因为大家伙儿还没商量出个一致结果,还得再合计合计。

在这些一连串的会议里头,毛主席让各位将军一一摆出了去打朝鲜战场的那些难处。说白了,就是咱们国家刚从战争中缓过劲儿来,伤口还没愈合呢;土地改革的事儿也还没利索;家里头还有一堆麻烦事儿等着解决;到处都需要重建,啥都得从头开始;老百姓和当兵的心里头也都不大爱打仗了。

会议开了好几次,但大家意见始终不统一,毛主席和其他领导都默默不语。这时,林彪站了出来,他主张得加强东北边防,省得麻烦找上门来。

林彪讲了两点为啥觉得去打朝鲜不好:首先,咱们国家现在还没缓过劲儿来。你看,中国这么多年一直在打仗,现在最该做的就是赶紧把国内建设搞好。其次,敌人那边实在是太厉害了。像对付蒋介石那样的,咱们有小米加步枪就够了,但美军不一样,他们的军事实力比解放军强太多,不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数,都比不上美军。

这次,林彪在一些关键大事上,头一回没跟毛主席站在一边,反而唱起了反调。这让毛主席心里挺不是滋味,他原本还指望着林彪能挑大梁出征呢,现在看来是没戏了。

会议的主题始终围绕着“能不打这场仗,就尽量避免”展开,毛主席紧锁的眉头始终没有放松。他在会上讲道:“你们讲的那些都挺在理,但要是别的国家碰到了大麻烦,咱们就在旁边瞧着,不管怎么着,心里头总觉得不是滋味。”

毛主席的战略思维真是无人能及,他总是能站在事情的最前沿去琢磨。早在9月份那会儿,他就让在朝鲜的中国大使馆政务参赞柴成文赶紧回国,给林彪详细讲讲朝鲜那边的情况。其实,他心里头早就有数了,想让林彪来挑大梁,当这个出兵朝鲜的指挥官。

柴成文做汇报那会儿,林彪连珠炮似地提了一堆问题,弄得柴成文感觉林彪态度有点儿含糊。不出所料,话题转到谁该挑头当志愿军司令员的大梁上时,林彪直接找借口说自己身子骨不爽快,给推辞了。

林彪的行为让毛主席非常失望,因此他临时改变主意,决定让彭德怀来担任主帅。毛主席赶紧吩咐周恩来,让他立刻安排飞机去西安,把彭德怀接到北京,来参加4号的重要扩大会议。

彭德怀一接到通知,立马动身,赶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四号下午了,他只匆匆听了会儿会上的讲话。到了第二天,邓小平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到北京饭店找彭德怀,邀请他去中南海。毛主席特别想听听彭德怀对于出兵朝鲜的看法。

到了地方后,毛主席直接问彭德怀,对于去朝鲜打仗有啥看法。彭德怀说,他赞成。一听这话,毛主席看起来轻松了不少,接着又问:“你觉得,要是真去援朝,谁来领头最合适?”彭德怀有点疑惑,反问说:“不是已经定了林彪同志去吗?”

一提到林彪,毛主席的神情瞬间黯淡下来:“本来中央是有这个打算的。林彪,他不仅是四野的头儿,还是解放战争时东北那块的负责人,打朝鲜那场仗,四野得给他当后盾。可前几天我找他聊这事儿,他却拿身体不行、晚上睡不着、见不得光这些说辞,硬是不肯接这活儿。”

讲到这里,彭德怀算是懂了林彪的心思。毛主席接着对他说:“他既然不愿意去,那这个任务,还是得你来扛。”彭德怀点头答应,听从中央的安排。毛主席见状,满意地笑了笑,“有你出马,我心里就踏实了。”

彭德怀和林彪都是毛主席非常器重的将领,但要说到军事上的偏爱,毛主席还是更看重林彪一些。当初决定派谁去朝鲜挂帅时,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林彪。不过呢,林彪的表现却没能达到毛主席的期望,这让他挺失望的。反倒是彭德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接了这个重任,这让毛主席特别感动。

【林彪再次反对遭周恩来批评,邓小平道破林彪心思】

说起林彪不赞成去朝鲜打仗这事儿,挺多人能懂,毕竟那时候,不想掺和这事儿的人真不少。可毛主席心里头不舒服的是,林彪居然拿自己身体不舒服当挡箭牌,死活不肯挑这个大梁。

跟林彪一起工作过的聂荣臻,心里头也是直犯嘀咕。他认识的林彪,那可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党这么多年风里雨里走过来,啥时候见过林彪退缩过半步?这次他居然死活不肯去抗美援朝,聂荣臻是真想不明白为啥。

针对此事,邓小平在给毛主席的信中,直接点破了林彪的真实意图。

邓小平讲起林彪,说他犯过两大错误。一是在长征那会儿,林彪私下搞小团伙,拉帮结派。再一个就是在抗美援朝那会儿,这么关键的时刻,林彪却死活不肯去朝鲜打仗。说白了,林彪就是心里怵美国,他不觉得咱们能打赢美国佬,也不信咱们站在正义这一边,更不相信自己的力量。

选定彭德怀来领导后,周恩来就在中南海召集大家开了个战斗策略会,商量去朝鲜打仗的具体安排。可没想到,在这次会上,林彪又一次跳出来说不同意出兵。这话一讲,整个会场立马鸦雀无声。周恩来一听,立马就对林彪提出了批评,说中央都已经拍板要出兵了,现在咱们要琢磨的是怎么打好这场仗。

林彪挨批后一声不吭,会议还是照样进行。到了会议结尾,大家商量着让周恩来和林彪一起去苏联,谈谈购买武器装备的事儿。

1950年10月8号那天,毛主席下了道命令,把东北边防军的称呼给换了,改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在同一天,周恩来和林彪两人跑到苏联去,跟斯大林商量事儿。他们聊着聊着,就提到了想让苏联帮忙,在空中支援一下。可斯大林呢,他有点拿不定主意,觉得中国去打朝鲜这事儿胜算不大。他还找了个借口,说苏联的空军还没准备好,不能给空中保护。

说到斯大林改变了态度后,毛主席和咱们中共中央又琢磨起要不要出兵朝鲜这事儿。大家伙儿赶紧凑一块儿,简短又紧张地商量了下。最后,中共中央拍板了,不管苏联空军能不能帮忙掩护,这仗咱们都得打。为啥呢?因为仔细一盘算,参战的好处明显更多,要是不去,那损失可就太大了。

中国明确表示要参战,这让斯大林大吃一惊,他由衷赞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胆量。说到出兵朝鲜这事儿,就连苏联这样的庞然大物都犹豫再三,而刚经历完战争的中国却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这确实让他心生敬意。

决定要打朝鲜那仗之后,怎么拿咱们不如人的装备去赢过装备超好的美军,这事儿得靠天时、地利,还有人心,哪个都不能少。所以,毛主席特别认真地琢磨了进军朝鲜的策略。他和中央军委来回商量了好多次,最后定了个法子:“咱得主动防守,把阵地战跟运动战搅和一块儿,再用反打、偷袭、埋伏这些招儿,去干掉或者耗光敌人的战斗力。”

首先呢,入朝的军队从每天太阳快下山那会儿,一直到第二天早上4点,都得悄悄地躲好,别让人发现。然后呢,在正式开打之前,所有的行动都得保密,就跟没说一样。等战斗一打响,宣传报道那边也得拿捏好分寸,既不能让人知道咱们的底细,还得想法子用宣传去搞混敌人的思路,让他们摸不清咱们的底。

这些一连串的选择,对后来赢得抗美援朝那场大战,真的是至关重要。

战争打响后,毛主席时刻盯着战场上的动静,对每一个战斗阶段都了如指掌。在那几场大的战役,就是咱们说的五大战役,开打前和打完后,他不停地发电报来指挥。有时候,一天里头他能连着发好几份,差不多得有四五份呢。

为了让志愿军战士们心里更有底,毛主席下定决心,把亲生儿子送上了前线。其实,毛主席完全可以不必这么做,毕竟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他家里已经有很多人牺牲了。然而,毛主席还是毅然决然地把毛岸英派到了战场上。

毛岸英走了之后,毛主席心里头那叫一个难受,但他没对任何人发火。他讲:“打革命仗嘛,总得有人付出。人家别人的娃能上前线,我的娃咋就不行嘞?不能因为是我的娃,就不能为中朝两国老百姓一起的大事捐躯,这哪儿说得过去嘛!”

1953年7月份的时候,美国带领的“联合国军”跟中国和朝鲜两国,一起签了个不再打仗的协议。这样一来,朝鲜战争就算是中朝两国赢了,战斗也就结束了。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