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城市的街道变得空荡,一辆熠熠生辉的小米SU7 Ultra呼啸而过,车速一度攀升到303公里每小时。
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立刻引发了热议,甚至被戏称为“地表最快外卖车”。
这辆本应在赛道上尽情驰骋的超级跑车,却频频出现在城市道路上。
就在大家津津乐道于它的极限速度时,有一个更令人关注的话题浮出水面——陆地“电子围栏”将要到来,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大疆无人机的用户一定对“电子围栏”不陌生。
大疆通过GPS技术设置禁飞区,一旦无人机靠近这些区域,它们会自动返航或限制高度。
这一设计初衷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但最终却成为了行业的安全标准。
而雷军的小米汽车,也尝试用类似的“驾驶围栏”来进行实验。
小米对SU7 Ultra的用户实行了一个特别的限制:车主购买后前300公里需强制开启新手模式,车速被限制在140公里每小时,弹射起步和赛道模式也被禁用。
车主需要通过车机考试,才能解锁全部性能。
这种做法像极了游戏里的“新手村”,先在安全区内练习,再逐步挑战更高难度的关卡。
问题也随之而来。
网友们发现,小米的电子围栏系统并不完善——虽然有限速考试,但并没有像大疆那样植入地理围栏。
这样一来,即便车主通过了考试,仍能在城市道路上开启赛道模式,肆意飙车。
这就像是早期的大疆无人机取消电子围栏后的“自由飞翔”,将责任推给了用户的自律。
面对公共安全的压力,雷军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
回到现实,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雷军在直播中承诺的“非赛道限速”功能依然不见踪影,网友们纷纷调侃:“雷总怕不是把代码写进了PPT?”
事实上,技术能限制速度,却管不住踩油门的脚。
那些购买SU7 Ultra的车主们,一方面享受着极限速度带来的快感,另一方面则要面对公共道路上的众多安全隐患。
虽然有不少人呼吁加强技术管理,比如在市区自动降级为“买菜模式”,只有在赛道内才能释放全部性能,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试图用“新手村”模式来缓解速度狂人的挑战,是小米的一种微妙尝试。
车主在购车后需要首先在新手模式中积累里程,通过车机考试才能解锁更高级的性能。
这一模式的设立,无疑是希望通过分级引导,让车主们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步掌握驾驶技能,减少危险驾车行为。
这种“考试筛选”方法是否真能有效?
正如吉利副总裁杨学良所说:“开快没问题,但要在合法场地开。”问题在于,中国能合法飙到300km/h的赛道少之又少,而SU7 Ultra的车主已超过万人。
这意味着,许多车主可能会在缺乏专业赛道的城市道路上,全力以赴地尝试车辆的极限性能。
这场技术与伦理的博弈,远不止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网友们建议,借鉴大疆的“双重枷锁”模式,既要有地理围栏限制区域极速,又需通过考核解锁权限。
例如,在市区自动降级为“买菜模式”,只有在赛道上才解锁全部性能。
这样的双重保护措施,或许能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安全范式。
问题的根本在于人性。
技术能够限制速度,却很难控制人对速度的渴望。
有人形象地比喻道:“让普通人手握赛车级动力,就像给幼儿园孩子发火箭筒。”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公共安全,成了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
雷军可能没有预料到,SU7 Ultra的交付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电子围栏的本质,其实是科技公司对用户行为的“驯化”。
大疆用技术强制划定边界,而小米则希望通过教育和分级来引导用户敬畏速度。
两者都面临同样的困境:技术能限制速度,却管不住踩油门的脚。
未来,这场博弈可能催生出更智能的监管方式。
例如,车机系统联网交管部门,超速自动报警;或者像游戏中的“段位系统”一样,根据驾驶记录动态调整性能权限。
正如网友所说:“不是车需要限速,而是人需要被教育。”或许某天,每辆SU7 Ultra的引擎声中,都能隐约听到雷军的那句口头禅:“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不过这次,车主们需要面对的对手,不是友商的竞争,而是对速度的无尽渴望和公共安全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