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打下4座城,取了4个名字,从未改名并沿用至今,名字很耳熟

网娱一纱网 2025-04-12 13:58:36

活了二十多年,一个人究竟能干出啥名堂,能取得啥样的成绩呢?你看看周围,十个人里头有九个还在为将来摸不着头脑,可偏偏就有些人,早都功成名就,当上大官了。

没几年光景,霍去病就打了好多场硬仗,一次都没输过。光提他的名字,匈奴就得抖三抖。对,说的就是霍去病。

他亲手把河西走廊纳入大汉的疆域,并且亲自给夺回的四个地方起了名字。如今,这些地方都变成了有名的古城,吸引了无数人前去欣赏它们的美丽景色。

但咱们在享受这眼前美景时,也得记得,是那个超级厉害的年轻统帅,带着他的精兵强将,一路杀到漠北深处,干掉了好几万敌人,把匈奴吓得屁滚尿流,这才有了咱们现在所能见到和听到的一切。

下面,咱们就跟着霍去病带领的英勇骑兵,去探索那些他凭着自己的血与汗攻下的城池,了解它们的过去与现在。

【心系国家,亲上战场】

边疆外患尚未平息,怎能安心建立自己的小家。

听到那句话,你要是不清楚那段往事,肯定很难猜到,那么让人心潮澎湃的壮志豪言,竟然是出自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之口。

但真的很难相信,就在霍去病讲出那话的几年前,他其实只是个常被人议论身世的私生子,处境挺尴尬的。

霍去病的妈,卫少儿,以前是个女仆。她后来跟了一个小官,虽说这官儿职位不高,但好歹脱离了奴仆的身份。

两个人相处本来是你情我意的,可卫少儿怀了孕,那男的却突然变脸,不承认这回事了。

霍去病出生后,卫少儿一个人挑起了养育他的担子。这孩子没了父亲,常被人瞧不起和欺负。但幸运的是,他有舅舅卫青在身边,卫青不仅照顾他、保护他,还教导他怎样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由于姨母卫子夫突然变成了汉武帝的皇后,卫少儿也因此硬气了不少,霍去病再也不用遭受旁人的当面非议和指点。

霍去病在卫青的悉心栽培下,长成了一个既会文又会武的棒小伙。后来,多亏了卫青的推荐,他还在宫里找到了份工作。由于他自己也确实有两把刷子,汉武帝特别看重他,慢慢就成了汉武帝身边的红人。

在皇上身边,霍去病接触到的全是朝廷上的重要事务。他本就是个充满激情的小伙子,心里头最看重的就是保卫国家和家园。

每次一听到匈奴侵犯的消息,他心里就火冒三丈,真想立马冲到战场上,亲手干掉那些敌人。但可惜啊,他被困在这皇宫里头,心里干着急,却使不上劲儿。

一听匈奴又往南边来了,霍去病心里直痒痒,他赶紧找舅舅卫青商量。卫青一听,也觉得是时候行动了,就点头同意了。霍去病二话不说,直接跑到汉武帝那儿,请求带兵去打仗。

汉武帝看霍去病没啥打仗的经验,就安排他跟在卫青身边学习。

霍去病终于盼到了上战场杀敌的那天,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他满怀激情,直奔战场而去。那时候的他,压根儿没想到,自己这一去,竟然能立下赫赫战功,名字被永远刻在了历史上。

【初上战场,攻入河西】

刚到部队,霍去病就上了战场,跟匈奴干了起来。他年轻气盛,心里憋着股劲儿,非要打败匈奴不可。他胸怀大志,发誓要把那些匈奴人彻底击溃。

看看整个部队里,像霍去病那样心怀壮志的年轻人其实挺多的,但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出人头地,大部分啊,还只是些不为人知的小角色,默默地在队伍里待着。

但霍去病的情况很特别,他背后有靠山,卫子夫和卫青这两大人物撑腰,霍去病自然不可能在军队里默默无闻。所以他被提拔为骠姚校尉,有了亲自带兵上阵打仗的机会和权力。

霍去病这家伙,真不是池中之物。他运气挺好,遇到了好导师。先是卫青给他指点迷津,后来汉武帝也给他不少影响。头一回领兵打仗,霍去病就打了个漂亮的胜仗。

元硕六年春天四月时候,霍去病接了卫青的命令,领着八百个骑兵,猛地冲向匈奴。虽说一路上跑得挺累,但大伙儿的斗志一点没减。在那场战斗中,霍去病带着队伍像风一样冲进敌人营地,愣是把比自己人数多三倍的敌军给打败了,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这一仗打下来,那些之前觉得霍去病不过是个靠关系上位的富家少爷的人们,彻底改变了看法,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霍去病呢,也通过这场战斗,真正感受到了战场的残酷与真实,这时候,他还只是个十七岁的孩子。

有的人,一辈子打拼也不清楚自己究竟该干啥,但霍去病不一样,就通过一场战役,他杀敌报国的念头就更铁了,同时也让卫青和汉武帝瞧见了这小伙子身上的潜力。

往后几年,霍去病挑起了大梁,他一趟趟领兵打仗,“骠骑大将军带着勇士们越过乌盭山,攻打遫濮部落,又渡过狐奴河…”

这回,霍去病带着一万兵马,火速前进,他们爬山过岭,一直深入到河西走廊里头。

霍去病不仅活捉了匈奴的头头,还一刀一个干掉了好几千敌人,这场仗对汉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喜大普奔。可对于匈奴那边,那真是哭都哭不出来了,为啥呢?因为霍去病带着他的队伍,嗖嗖地过了狐奴河,又噌噌地爬上了乌鞘岭,一路猛冲直撞,直接打到了浑邪王的地盘——焉支山。

这次霍去病带兵到达的,是个汉军从未涉足的地域。这一仗,他们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霍去病还顺手把一路上经过的好几个地方,都纳入了大汉朝的版图。

【再战河西,开疆扩土】

大伙都夸霍去病像天神下凡,打仗厉害得没人能拦住,但霍去病却没因为赢了仗就高兴得忘乎所以,他心里头琢磨的全是怎么继续打胜仗,攻下下一座城。

霍去病的心思跟汉武帝不谋而合,这位大汉皇帝,被匈奴屡次挑衅,心里哪能咽得下这口气。看着匈奴一败再败,汉武帝当然想抓住机会,继续打他们个落花流水。

说起来,打完一场大战,得赶紧恢复实力,这事儿挺关键的。但霍去病这人吧,性子急,干啥都讲究速度,这回,汉武帝的想法跟他不谋而合。

汉武帝下令,一边派张骞和李广出兵,另一边则让霍去病和公孙敖带兵,两队人马一起攻打匈奴,他们各有各的任务和责任。

霍去病和公孙敖分两路出击,打算双面夹击匈奴,这本是个挺妙的赢招。但公孙敖那边却出了岔子,没跟上节奏,结果全靠霍去病这一路硬撑下来。

即便面临重重困难,霍去病也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他毅然决然地带着队伍深入敌境。当匈奴人自以为汉军已经迷失方向、无能为力,对他们构不成任何威胁之时,霍去病却出其不意,带着他的兵马杀了过来。

闯进祁连山地界,给匈奴来了个突然袭击,霍去病这家伙,半年前就是让匈奴闻风丧胆的狠角色。没想到,才过了半年光景,匈奴还没从恐惧中缓过神来,霍去病又卷土重来了。

这回比上次更猛,不仅又攻下了两座城池,而且杀敌过万,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还成功收编了数万匈奴士兵为己所用。

霍去病这么一来,匈奴人吓得魂飞魄散,心里明白根本斗不过他,索性就举手投降了。投降的大军里头,还包括了原本在河西走廊称霸的浑邪王和休屠王。

这两个人一认输,河西走廊基本上就全归汉朝了。再加上霍去病之前拿下的那四座城,汉朝的地盘大了不少,经济也跟着往前迈了一大步。

【颇有渊源的酒泉】

既然归了汉朝管,那就得换个新名字,不能再叫匈奴那套了。河西这四座城,得之不易,作用又大,起名可不能马虎,每个名字都有它的讲究,有的还跟霍去病关系紧密呢。

首先得提到的,也是最难获得的那个地方——酒泉。

酒泉这个地方,是霍去病第二次征战河西走廊时,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重要地点,也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的第一个关键地方。为啥这个地方会被叫做“酒泉”,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呢。

霍去病带兵打仗,赢得了大胜仗,汉武帝非常高兴,对他大加赞扬。为了表示奖励,汉武帝不光口头表扬,还特地赐给霍去病一整坛好酒。

霍去病心里头特别感谢汉武帝给的奖赏,但他心里还惦记着那些跟他一起打仗、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他不想让这些兄弟觉得被晾在一边,可问题是,皇上赏的美酒就那么一坛,可战士们加起来得上万号人,这酒要怎么分才好呢?

霍去病琢磨出个好主意,他直接把那坛好酒倒进了河里,这样,所有将士喝河水时就像是一起喝了酒,就算是大家一块儿享受皇上的恩赐了。打那以后,“酒泉”这个名字就这么传开了。

关于这个名字,还有另一种传说。据说霍去病当年领兵来到这里,无意间碰到一处泉水,感觉跟平常的水不一样。他仔细尝了尝,发现里面竟然有股淡淡的酒味,真是让人诧异极了。

所以在给这个地方起名字的时候,就用了这个缘由,直接叫它“酒泉”了。

后来,位于河西走廊最西边的酒泉,一直都是丝绸之路上一个挺重要的地方。不管酒泉归谁管,但“酒泉”这个名字就是一直传了下来,没变过。

到现在这个时候,酒泉早就变成了咱们国家航天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核工业起步的源头,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算得上是个挺有名的中国文化旅游地点。

这一切的成就,都要感谢当年霍去病将军把战场拓展到这里。

【变了的样貌,不变的名字】

那会儿,霍去病初次带兵攻打河西地区,拿下的头一个地儿,就是现在的武威。这地方,厉害得很,被人叫做“天下的咽喉,国家的门户”。

武威这个地方,有个说法叫“历来打仗能活着回来的没几个”,从这就能看出它有多重要。想当年霍去病打下武威那会儿,他心里肯定也清楚这块地方的分量。

武威坐落在河西走廊的最东头,就像国家的大门一样守着边疆。给这么个地方起个名儿,得让外面的敌人一听就吓得直哆嗦,这事儿可太关键了。

琢磨了好久,最后决定用“武功军威”里的“威武”来当名字,这样既体现了汉朝的强大,又能让外国害怕。

后来,好多文人学士都来到了武威,他们都被这儿中华文化跟西域文化的交融给深深震撼了,于是写下了快近百首诗词。像那个有名的“凉州词”,就是在这儿诞生和慢慢发展起来的。

如今的武威,是个融合了大漠、戈壁以及雪域高原等多种地貌的地方,因此变成了热门的自然风光旅游点。

霍去病当年历经重重困难翻越的那座乌鞘岭,如今已是武威的一个热门旅游景点。

武威这地儿,地理位置一直都不错。以前啊,它是去西域的必经之路,现在更是面向全世界,发展势头稳稳当当的。这么看下来,以后的发展前景肯定是一片光明。

挨着武威的就是张掖,古代《汉书》里头讲,“张掖”这名字的意思就是“张开臂膀护卫,连通西域”。但说实话,张掖的功能,可不光是连接到西域那么简单。

霍去病拿下张掖后,汉武帝下令,让人直接把长城延伸修建到了这个地方。

长城主要是用来干嘛的?没错,就是为了防御。在汉朝时期,张掖作为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它的作用可不仅仅是汉朝的一条“胳膊肘”。更重要的是,它就像一道屏障,挡住了匈奴伸向汉朝的“魔爪”。

歌曲《骁》以前老被大家拿来当旅行视频的配乐,但说实话,它跟张掖才是最搭的。

一到张掖,你就能亲眼见到歌里唱的,玉门关外侧那祁连山头飘扬的雪花,还能体会到长城沿线吹拂过来的凉风。而歌里提到的那位“英雄”,不就是指的霍去病嘛。

他这位英雄,手里的剑锋不是指向天际,而是斩断了匈奴的前路。

在张掖,你能看到特别壮观的丹霞地貌和迷人的塞外景色,但这些美景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这里还留存着红军曾经走过的足迹,它们如同历史的烙印,默默地诉说着红军精神的传奇故事。

从汉朝一直到现在,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积累,张掖才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景。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三座城市,接下来要说的敦煌,想必大家也都不陌生。“敦”意味着大,“煌”则代表着盛。

霍去病虽然是京城里出来的大将,领兵到了河西走廊,但一到敦煌,还真是让他大开眼界。这么个边疆小城,没想到能这么热闹。

敦煌嘛,以前可是大月氏最牛那会儿的地盘,底蕴深厚着呢。后来,它成了河西四郡里的老大,一说到跟西域做买卖,敦煌立马就成了最被看好的地方。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地方,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西域和中原。这儿不光有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西亚和中亚的文化也在这儿留下了印记。正因为这样,我们现在才能看到莫高窟那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艺术作品。

有人讲,现今提起敦煌,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莫高窟。在那儿,仿佛一眨眼就能穿越千年时光。看看那些石壁上的雕刻,从唐朝到宋朝,再到元朝、明朝、清朝,满满的都是千年的故事。

但要说敦煌历经千年仍旧让人惊叹的奇观,那得数藏在茫茫沙海里的月牙泉。

登上鸣沙山,就像亲身经历了古代胡商的繁忙往来,脑海中浮现出霍去病勇往直前、深入敌后的英勇身影。敦煌,这颗镶嵌在沙漠中的耀眼明珠,总有种魔力,让人恍如隔世,穿越回千年前的时光,不是吗?

尽管这些城市现在和霍去病当年所见的模样大相径庭,但它们依旧铭记着他为它们取名时的那份期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

时间一点点过去,经过了好多好多朝代的更替,才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模样。

他们那永恒不变的名字,就像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一段段历史的深情回忆,同时也寄托了对霍去病这位短暂却耀眼的战神无尽的思念。

0 阅读:15

网娱一纱网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