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象过一个98岁的老人,躲在书房里,拿着毛笔,一笔一划地书写楷书?
这幅场景不是电影中的桥段,而是陈悦铮老人的真实生活。
退休后的陈悦铮先生,和许多老年人一样,选择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他没有去广场跳舞,也没有去公园聊天下棋,而是默默地拿起了毛笔。
陈悦铮的妻子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过世,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某一天,他无意中翻看一本书法书籍,书中的那些字迹深深吸引了他。
从那天起,书法成了他最大的兴趣。
许多曾经风华正茂的年轻书法家,也许从小就接触书法,甚至拜师学艺。
但陈悦铮直到退休后才开始,他没有名师指点,只是靠自己的兴趣和毅力,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第三届全国老年书画大展上,98岁的陈悦铮凭借自己的楷书作品,入选了展览。
提到这次展览,不得不说说小楷。
小楷书写比大字更加复杂,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笔力,还有敏锐的眼力。
可能有人会说,一个老年人,眼花耳背的,怎么能写出好看的小楷?
的确,陈悦铮快百岁的年纪,身体各方面不如从前,但正是这种挑战让他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他不是在追求书法界的认可,而是在追求自我挑战。
展览评委表示,陈悦铮的作品虽然没有新潮的技法和创新,但却有一种宁静和谐的美感。
这也正是陈悦铮书法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年轻人追求变化多端和个性张扬,而陈悦铮的字却更注重平淡和工整,这种风格反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著名书法家孙过庭曾说:“初学散步,但求平正;既可平正,必欲趋险;既然知道危险,就该回归正道。”这句话道出了书法的三个阶段:平正、变化和回归平稳。
从这些话能够看出,书法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平正。
陈悦铮的书法,正是在这种“平正”上做足了功夫。
他没有那些追求炫技的技术动作,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把每一笔都做到工整和耐心。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平正有些单调,缺乏变化,但正是这种单调才能反映出陈悦铮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他的字静中有动,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祥和。
当我们看到他书法时,一种安详和平静的感觉油然而生。
每一个字虽然简单,却透出一种时间的沉淀和内心的淡然。
这种境界是许多年轻书法家所难以达到的。
书法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对于陈悦铮和许多老年书法爱好者来说,书法可能不再是一种展示技巧的方式,而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年轻的书法人追求名利,希望通过书法出头露面,赢得认可和声誉。
而对于陈悦铮来说,书法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一种生活的乐趣。
它不需要太多的外在认可,只是简简单单地凭着兴趣和热爱,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
陈悦铮曾说,书法不仅给了他心灵的寄托,还让他的晚年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看着他那一张张工整的练习纸,仿佛可以看到他每一天的坚持和努力。
正是这种持之以恒和热爱,才让他在行业内外得到充分的认可。
对于书法家来说,书法可能是一种职业,一种事业。
而对于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来说,书法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时间的沉淀和对心态的调节。
书法能够让人心平气和,能够让人安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这是陈悦铮和其他老年书法爱好者最深的体会。
书法是一门艺术,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陈悦铮用他的书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技巧固然重要,但心态更加关键。
年近百岁的他,以一种宁静和谐的心态,写下每一个字。
也许这些字没有太多炫技,但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时间的沉淀。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需要这样一种宁静和谐的力量。
书法不仅可以是展示的技巧,更可以成为内心的修行。
或许,这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让我们从中寻找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希望在这个繁忙而又充满挑战的世界中,我们都能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修行方式,无论是书法,还是其他热爱的事物,保持初心,坚持努力。
每一个细小的努力,最终都将汇聚成我们内心最深的满足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