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曾凭《皇家师姐》夺得第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的香港艺人孟海10月10日凌晨传出去世的消息,多位圈中人在社交平台发文悼念。
孟海的侄女孟希璘证实,孟海于10月9日晚逝世,享年65岁,并透露孟海去年患上食管癌,表示丧礼安排将稍后公布。
孟海老师的离去令人惋惜,也让大家重新认识到食管癌的可怕。
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的国家,发生率是美国的五倍,2020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数为32.4万例,占全球的53.7%。因此,食管癌常被称为“中国特色癌”。
“食管癌在我国分布呈现地域差异性,以太行山脉附近区域(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最常见。”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兼消化内科二病区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小兵教授说,食管癌发病因素多样,烟酒、暴饮暴食、快饮快食、口腔卫生习惯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和喜食腌制、霉变、熏烤、油炸、干硬、烫、咸及辣的食物等,都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之外,遗传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高发区食管癌家族存在食管癌易感基因,在环境因素作用下有易发食管癌的倾向。
食管癌早期发现治愈率高。陈小兵教授介绍说,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5 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但是,晚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还不到3%。
如果您或身边的亲朋年龄>40岁,并符合下列任一项危险因素者,最好每2年做一次内镜检查:
来自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南侧,在大别山、伏牛山等地也有相对集中);
有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反酸、进食不适等症状;
有食管癌家族史;
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对正常人来讲,要主抓预防和筛查,对患了食管癌的病人来讲,目标就是康(康复)。”陈小兵教授说,康的最高境界就是双生,双生就是生存时间、生活质量双兼顾,最长的生存时间,最好的生活质量。”
如何才能达到康呢?担任《科普中国·肿瘤防控科普丛书》分册《全面说食管癌》主编的陈小兵教授说,肿瘤防治,赢在整合,贵在整合,“这里的整合,包括了中医西医之间的整合,局部全身之间的整合,也包括了控瘤与对症支持之间的整合,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之间的整合,患者自我、康复与医生指导下的诊疗之间的整合等等。”
陈小兵教授强调,食管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从病因到发病机制,从生物学特性到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防、筛、诊、治、康),至今尚有诸多问题没有彻底弄清和完全解决,“当下,应充分考虑我国食管癌特点和国情,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整合干预措施,如宣传合理膳食、戒烟限酒、讲究口腔卫生等,并在食管癌高发区广泛开展以高危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工作,进而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陈小兵教授说,全社会应该更加关注食管癌的“防、筛、诊、治、 康”,摒弃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食管癌;希望高发区人群能主动参与食管癌筛查,必要时定期食管内镜检查,以早期发现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患者;希望食管癌患者和家属能正确面对食管癌,消除恐慌和盲从心理,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积极科学整合治疗;希望食管癌领域专家能深入基层,采用现场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会诊的方式对基层医生进行传帮带,宣讲CACA指南,进一步规范我国食管癌诊疗。